中医复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05|回复: 0

浅论中医与佛家的关系

[复制链接]

57

主题

57

帖子

32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
发表于 2024-7-20 14: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g
在讲佛家与中医的关系之前,得先弄清楚佛家的定义。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的前言《论佛教、佛法与佛学之区别》一文中说道:佛家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佛教、佛法、佛学。佛教是一个信仰体系;佛法是通过系列的身心修行而达到开显本有智慧以实现生命之究竟觉醒与人生之终极关怀的生命科学;佛学是关于佛教和佛法的学术性研究。一般认为,佛家是由佛学、佛法和佛教共同组成的一个宗教哲学文化体系。佛学是研究与佛家相关的一切学问,统称之为佛学。佛学的概念非常大,只要是研究与佛有关的都可以叫佛学。佛教是一种宗教,有供人信仰的一个鬼神系谱,它具备所有宗教的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要有神谱,由很多神构成的一个体系;第二要素是必须有解释这些神的经典;第三要素是要有宗教活动场所;第四要素是要有神职人员向信众传播、讲解这些神学思想,以引起民众对它的关注和信仰;任何一门宗教,它之所以能形成宗教,一定要有自己的宗教仪式,这是构成宗教的第五要素。而佛法是指导人们走向究竟圆满觉醒的种种途径和方法。所以也可以认为,佛学是用来研究的,佛教是用来信仰的,佛法是用来修行的。因此,我们本文所讲的,主要是佛学与中医之间的关系。一、佛理与医理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形成儒、道、佛三家并立的形态,佛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医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家的四大是佛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四大是指地、水、火、风,源于古印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分析,认为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古希腊哲学家则认为气、水、土、火是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中国古代哲学则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构成这个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佛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四大暂时聚合生成的,所以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人身也是由四大构成。《金光明最胜王经》: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五王经》: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安在?《圆觉经》里有关于四大对应人体四个不同的方面的论述。也就是说,佛家认为,人身是四大和合所生,如果身体有一大不调,就会出现疾病。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四大理论逐渐对中医产生影响。陶弘景在增补《肘后方》时提到: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一百一病。并因此将《肘后方》改名为《补阙肘后一百一方》。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孙思邈医学全书》第20页《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诊候第四》)
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跟佛家四大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五行有相生相克的关系,而四大理论里面没有提到这一点,这是它的局限所在。所以四大理论最终没有在中医理论中流传下来。除了四大理论,佛家的中道理论(包括八正道”“八不中道”“唯识中道”“三谛说等,佛家认为中道是佛教的最高真理,常自称为中道教),跟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整体平衡观”“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等观念有殊途同归。
佛家的缘起法理论(核心是一切事物或现象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这样一种关系),跟中医理论里面的天人相应理论核心相近。而佛家讲的无常,与中医理论中的气机恒动理论基本是同一个意思。不得不感叹,同为东方文化,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论如此相似。二、佛家思想与中医医道的关系佛家讲自利利他”“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八支集要方》:医生应当聪明能干,知识精深,行动灵巧,清净纯洁。《妙闻本集》:(医生的四德为)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敏的知觉和对患者的同情。佛家的这些说法,与孙思邈《大医精诚》说的颇为相似: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佛家的慈悲利他思想,在中医界里广泛流传,深入骨髓,成就了中医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等医德医道精神。
三、佛教修行与中医养生的关系1、禅与气功关于气功的历史以及气功与中医的关系,我们在上一篇《略论中医与道家的关系》一文讲得比较详细,此处不再敷述。佛家以坐禅为修炼之法。坐禅属于气功里面静功一类,静功讲究身心之静。佛家讲的,本身就是静虑的意思,瑜珈中称为冥想,所以坐禅本质上是气功里面的一支或一个法门一个流派。禅功长于调心,强调修性,追求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同时也能延年祛病。郭元兴在《佛法与长寿》一文中共统计了571人,其中100岁以上12人,90岁以上42人,80岁以上142人,70岁以上361人,占63.7%65岁以上433人,占75.8%。这个比例比古代平均寿命要高不少。我在《中国古代人均寿命研究》一文中得出的结论是:70岁以上占38.5%60岁以上占68.4%(没有统计65岁以上的占比。见《李太云说中医复兴》第349页)2、修行与养生修行的意思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一系列约束的总称。佛教修行并不是大家平常看到的烧香拜佛、念经打坐、行善放生等行为,这些只是修行的一部分外在形式,实际上它是一种心性的历练。佛教徒需要通过毕生的修行,达到修清静心、断分别心、立平等心的目的,使自己的意、言、行逐渐达到圆融的境界。很多的修行者,他们可能并没有刻意保养自己的肉身,但是因为拥有比较豁达的心态,从而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身体的健康,因而能够更健康长寿。
很多人对佛教的第一印象甚至唯一印象可能就是吃素。实际上古代印度佛教是没有这个戒律,印度僧侣是以乞食为生的,他们每天早上沿街托钵,施主给什么吃什么,寺院不开火。《金刚经》开篇就讲了释迦牟尼与众弟子一起乞食的情况,佛祖与大家一样,光着脚丫,一脚泥巴。直到今天,南佛佛教仍以乞食为主。中国佛教为什么没有乞食的习惯呢?因为从西晋以后,佛教日益兴盛,很多寺院都建在名山大川之中,远离人烟,所以他们就开始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刚开始也没有严格要求完全吃素,而是可以吃三净肉,到梁武帝时开始形成完全素食的教义。僧人食素,在饮食上融合了不少中医学知识。明代少林寺长寿高僧清泰和尚写有《少林寺还少丹》《少林寺素食谱》等书,对每天素食品种搭配及烹饪方法有详细讲解。《佛说佛医经》中记载了很多饮食宜忌,以及疾病的九种原因和饮食之间的关系。除了饮食之外,佛家的按时作息、住寂静处,以及饮茶、梵呗(佛音)、书画等,都有明显的养生作用,而且在长期的发展中,与中医养生结合起来。事实上,佛家除上在上述方面的影响之外,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雕塑、美术、音乐、建筑等传统文化方面,都互相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语中医产生并形成系统科学的时间早于佛学,但是古印度佛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自洽融合,并且与中医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这是两个优秀的人类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也是身心同调同修的完美结合,彼此增益,是人类文明成果中极其璀璨的相遇。(民间中医李太云,2023915-19日于御纯书院。主要参考书目:潘麟导师《〈金刚经〉的智慧》《〈心经〉直解》,耿刘同耿引循《佛学与中医学》,《孙思邈医学全书》《陈修园医学全书》《喻嘉言医学全书》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复兴讨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