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5-28 20: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蹊经 于 2023-5-28 20:43 编辑
三阴三阳的二层内涵,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以上自然界无生命气的阴阳交感状态,接着我们讲由气交感而形成生命的气的状态。许多学者认为从五行的发展渊源来看,它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其运动轨迹是一个封闭式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功能,永不停息的圆圈。刘长林老师就曾经说过:它有时把平衡绝对化,把事物的周期看作是原封不动的圆圈,看不见每次循环比上一次有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内容、甚至到达了高一级的程度。不懂得螺旋上升的道理,明显具有循环论的倾向。是人类思想早期不成熟的表现。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容形就是: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这样的说法应该是说对于气缺冷完整的了解,把注意点都放在了五行身上,而忽视三阴三阳的内涵,的确,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观,它有着横向层面的联系动态观。同时它还必须具有纵向层面的联系动态观。显然,五行阐述了横向层面的联系动态观,没有说明纵向层面联系的动态观。即事物螺旋升降的联系动态观。杨学鹏老师说:简单的阴阳振荡概括不了生命的演化现象。但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科学理论框架,必须包含生命的纵向演化现象。所以必须另立命题以弥补阴阳消长的简单循环之不足,从阴阳的观念来讲,阴阴即然有此消彼长的制约方式,也必然有此生彼长,此消彼藏的机理。哲学阴阳学说没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命题。而对于中医阴阳学说来讲没有阳生阴长,与阳杀阴藏的演化规律是不完整的,阳杀阴藏,阳生阴长在<<内经>>中似乎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阴阳应象大论>>紧接着阴静阳躁之后,另一次是出现在<<天无纪大论>>里,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何以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前冠以天地呢?李念莪在<<内经知要>>点破了天地的意议,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言岁纪。天地实际指的是时间。上半年阳升,天气主之,故春生夏长,意即阳生阴长。下半年为阴降,地气主之,故以秋收冬藏,意即阳杀阴藏。很明显此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表示万物的生命演绎规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古人的思路非常明显,首先,古人以农作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动态现象,以生长发收藏高度概括农作物的生命演绎的全过程。紧接着《内经》指出: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这句文字对仅的话,具有双重内容。其一,同五行联系起来,升降出入是五行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生长化收藏与生长壮老已是随着五行的的演绎而演绎的。其二,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意思相同,但前者指的是农作物的演绎全过程;而后者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演绎的全过程。那么非常明显、这句话的本质意义在于古人以农作物的生命演绎规律与人的演绎的规律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属于万物范围。而最为重要的是古人把它们用阴阳的概念来说明。生长化收藏与生长壮老已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全过程。
用坐标表示则如图示
一
在推导五行时没有离开四时和象数,其实通过同样的思路我们可以类推出三阴三阳来,从图上可知BCD段其阴阳二气的含量都在五阴五阳以上,其表现出高层次的平衡,而AB段DE段阴阳二气的含量在五阴五阳以下,表现出低层次的平衡,以五阴五阳为临界线,将BCD段作为整个阶段的阳性阶段,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引进一个格局的概念,将此阳性阶段称之为阳性格局,那么自然,AB段与DE段则属整个阶段的阴性阶段,称之为阴性格局。那么整个生命平衡的层次演绎变化规律就是一个由阳性格局(阳性阶段)向阴性格局(阴性阶段)的转变,再由阴性格局向阳性格局的发展循环演变完。当我们将直角坐标转向圆形坐标则更为直观,形象如下图示:
在推导五行的时.候,我们借助象数的结合说明大自然阴阳二气的消长的发展变化,同样我们亦可以借助象数的结合来谈明宇宙万物自身的阴阳二气平衡变化规律。以下就是在五行的基础上结合四时象数对三阴三阳的推导。
从四时入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属木大自然阴阳二气处于一种阳长阴消的状态和趋势。而作为阴阳二气构成的自然万物的有机生命活动亦开始由静态转为动态,作为阴阳二气构成的有机生命对外吸收的能量开始增长,虽然耗散的能量也在增长,但吸收的能量总大于消耗的能量,故总体而言,机体的能量处在一个上升的过程。生命活动也趋于活跃。古人用“厥阴.”这个象表达此时的生命机能特点。厥通卷,厥阴就是卷阴,卷阴就是阴卷,两阴交尽。也就是把阴转过来,万物的生命机能活动由阴性格局向阳性格局转变。所以,厥阴就是一个“象”一个由阴性格局向阳性格局转变的“象”。所以它的变化趋势是向上,从“数”来看,应当是1阴1阳至1阳1阴这个范围。随着阳长阴消,由木向火转变过程中,自然万物的有机生命活动进一步加强,经过临界线进入阳性格局,此时虽然进入阳性格局,但有机生命的机能活动还不是十分旺盛。却如旭日初升、生机勃勃。故古人以“太阳之象来表达,“太阳表示虽然进入阳性格局,但毕竟是初级阶段而十分弱小,故称之为“太阳”从数上来看,大抵是1阳1阴至5阴5阳这个阶段。随着进一步的阳长阴消且到到达顶盛,有机生命的机能也达到鼎盛,古人用“太阳”这个象来表示。从“数”来看大约是7阴7阳到10阴10阳..这个范围。
从夏至到秋分这个阶段,大自然阴阳二气由阳极阴生而开始由阳长阴消而转变为阴长阳消,五行由火向金转变、此时有机物吸收的能量开始减小,消耗的能量也在减小,大自然有机生命的机能亦由鼎盛开始衰落。古人用“阳明”之象来表达此时的有机生命的机能特征。歧伯说:两阳合明,其实与两阴交尽差不多一个意思,两阳合明,明明有尽。有人将两阳合明理解为两阳重叠合并为气之盛大,超过了“太阳”认为阳明为阳之鼎盛,显然是望文生义。故“阳明”之象其本质意义是说明阳性格局向阴性格局下趋之势的转变,从数上来看是10阴10阳至5阴5阳这个范围。
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五行由金至阴土转变为水,从秋分到到立冬这个阶段,大自然有机生命的机能特点虽然由阳性格局完全变为阴性格局,毕竟是初级阶段,有机生命的机能还是比较活跃,阳道实,走的是上坡路(由少至太)阴道虚走的是下坡路,(由太至小)古人以“太阴”之象来表明下趋之势。从“数”大约是5阴5阳至3阴3阳这个范围。
从立冬至冬至,太自然阴阳二气的阴长阳消到达顶峰,此时大自然有机生命的机能活动进一步减弱甚至处于凋零的状态,古人以“少阴”之象来表示生命机能处于一种相当衰微的状态。故<<伤寒论>>中为什么大量危证,死证都出现在少阴病,就是这个道理。从“数”来看大约是3阴3阳至0阴0阳这个范围。
由推导可知,由厥阴经太阳向少阳发展的这个过程属阳生阴长过程,由阳明经太阴向少阴发展的过程属阳杀阴藏过程。就全过程来讲就是由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同时我们以5阴5阳为临界线,将阴阳二气含量大于5阴5阳的阶段称之为阳性格局,那么少阳,太阳,阳明,属阳性格局,简称三阳,少于5阴5阳的阶段称为阴性格局,故厥阴、少阴、太阴属阴性格局,简称三阴,统称三阴三阳。由此可见,在引入三阴三阳的概念之后整个生命机能的平衡演绎规律由宏观浓统的阳生阴长与阳杀阴藏竞也转变为层次清楚,直观明了的六个格局,即整个平衡层次的变化就是三阳格局与三阴格局的相互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三阴三阳模型,如下图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