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医复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云蹊经

五运六气一体化之集中程度混沌中医学

[复制链接]

1

主题

22

帖子

180

积分

杏林新手

Rank: 2

积分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21: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一阴阳一五行
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最初的我是什么,这些问题,不是今天我们才思考的,我们知道,气是古人最初的概念,其实古人也在思考,气的最本源的样子又是什么呢,前面讲过,在面对河图,洛书,八卦,太极,五行这些概念,要从两条线去理解,一是根据它们出现的实际时间来把握,二是根据古人通过逆向思维,用自巳的思想通过整理创建一条发展路线来理解它们。就象太极一样,易经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其实就是古人通过思维整理出气的发展脉络,太极这个最后出现的概念,在气的发展中却排在前面,当然它不是最前面,最前面的是无极,无极生太极,所以太极亦叫混元之气,现在大家都把那个有一个圆圈内含阴阳鱼的图叫太极图,严格来讲是有问题的,正如刘力红老师所说,真正的太极图就是那个空空如也的圆。那个含阴阳鱼的叫太极阴阳图更合适。
那么五行呢?前面说到古人通过河图洛书与八卦的结合完整说明了气的流行变化,再前面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在河图,八卦体系却没有具体的实物,河图的数只具有量化作用,显然河图,八卦这套东西还不备直观形象的说明,于是五行出现了,有学者认为五行是八卦河图这套体系的进-步优化和改良,这应该是成立的,我们通过对河图,洛书八卦这个体系在进一步整合,算是一个探讨,不知是否是真合古人意,也只能说有道理这么说。




五行的推导

阴阳一五行、内经中反复提及四时五行,它实际告诉我们五行是从四时中演绎而来的。由前所述、河图、洛书八卦其本是通过象数对四时阴阳二气的规律的表达,我有理由认为,五行是先贤通过四时的阴阳变化对八卦河图的的改良和整合而成,今不揣浅陋,试推导如下:
从上图的阴阳消长模式图我们将AC联结起来,也就是以5阴5阳为临界线,我们发现ABC段阴阳二气的力量对比都是阳胜,不妨将ABC段称作阳胜阶段,ACD段明阳二气的力量对比都是阴胜,将其称为阴胜阶段。AC线都是五阴五阳,二者力量对等,不分胜负,将AC线称为中性阶段。进一步分析,ABC段虽然从力量指数而言是阳胜阴负,但就AB、BC段而言其阴阳消长的趋势恰好相反,AB段为阳长阴消,BC段却为阳消阴长。从卦象上看,AB段是由兑卦发展到乾卦,从卦爻上看表现的是一种阳气增长,阴气消减的的趋势,从四时来看AB段主要对应的是夏季,夏季的炎热之气表现一种向上,发散的运动趋势,而自然界之火具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发散的特性,援物比类,古人用火来形容说明这一运动的变化特征和运动趋势。由此而来,火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之火,而进步引伸为具有温通,发散,向上的运动特性和运动趋势,筒称称火行。行者乃自然运动变化和行例之意。BC段从卦象上是由巽卦发展到坎卦,其卦象表述的是阴气增长,阳气消减的发展趋势。从四时来看,Bc段对应的是秋季,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肃瑟,古人用金来形容和说明这一向下潜降的运动趋向,金日从革其含义有二。其一金质重易坠.来说明向下潜降的运动趋向,其二金之从革从本意上讲用高温改变金属的形状和制成各种形具这本身是一个高温向低温的改变过程愚意着阳消阴长的转变。进一步引伸凡具有肃杀潜降清凉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且归属于金行。
.
以同样的思维来分CDA段,CDA段属阴胜阶段、阴阳二气的力量指数对比是阴胜阳负,但对于阴阳的消长趋势却恰恰相反、CD是阴长阳消,而DA段却是阴消阳长,从卦象上分析CD段由艮卦发展到坤卦,是一种阴气增长到极盛,阳气消减到衰微。从四时来看,CD段对应的是冬季,北风潇潇易水寒,万物闭藏,水日润下,是指水具有濨润、寒凉趋下的特性,援物比类古人用水来形容表达冬季的阴阳二气的消长特征,水由此进步引伸为具有收敛闭藏清降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且将其归属于水行。DA段从卦象上看由震卦发展到离卦,所表现的由一阳复始展开的阳长阴消的发展趋势。从四时来看DA段对应的春季,桃红柳绿争芳菲,又是一年春来到,万物复苏气温上升一片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发展趋势。援物比类,古人用木来形容和表达这一阴阳二气的动态变化趋向。木日曲直,通过木主干向上生长,树枝向上向外舒展生长。具有生长升发条达的特性。并将此确定为木行。

中性阶段,由图可知A点和C点其阴阳二气的力量指数其数俱为五相等,不分胜负。但A点与C点表达的消长变化却恰恰相反,A点表达的是阳长阴消,而C点表达的是阴长阳消。从卦象上来看:八卦没有具体的的卦象来表示。这反映出八卦的不足之处。但从洛数的观点来看、阴阳二气的的力量指数肯定有一个相等的临界点,由于AC两点严格来说只是一个变化的临界点,这不是一个段,从四时来看它所对应的时间极为短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为什么说有五行却只有四时。那种说土生长夏和土主72时的说法都是错误的,但AC两点虽然只是两个点,但却是承上启下的两个点。古人用土来容形这个特性。土爰稼穑,这里要引起重视了、金木水火皆言日,独有土言爱,巜说文解字>>说“爰”引也也就是拿过来的用的意思。<<诗传>>说:“种之日稼,敛之日穑。”所以土爱稼穑就是通过对庄稼的播种和收获这个两个环节来说明这种承上启下的特性,具体而言,A点代表由春季向夏季过度的阶段,而就是播种的季节,C点由秋季向冬季的过度阶段。依据阳阴的升降而言,A点为阳长阴消阶段为阳土,C点为阴长阳消阶段,故C点为阴土,这两点正好具有协调升发和肃降两方面的功能故又将土称之为中气,<<文言>>说土是黄中通里,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有说土不主时,严格来讲是不对的,作为临界点,其主时极短而已。

由上可知。五行是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概括整合而成。我们看到僻如AB段,由兑卦发展到乾卦其属表现的阴阳二气的变化趋向都是阳长阴消,于是将二者进行综合,统一用一个具体的“火”象来代替,同理用金行来代替巽卦与坎卦,用水行来代替艮卦和坤卦,用木来代替震卦与离卦。用土代替AC两个承上启下点。这个土实际上阳土和阴土的合二为一,后世将其称为戌土和已土。

总结,五行在代替河图八卦后其有三个特点。一,更为简洁,二,用自然界的物象代替抽象的符号卦爻则变得更加工具体形象直观易懂,三,由于河图,洛书八卦各有其长而又各有所短不能整体全面的说明阴阳二气的变化,而五行则、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可以说五行是洛书八卦的升级版。用五行来解释宇宙的一气周流则显得更加形象、具体、简洁、直观、连贯、紧凑符合逻辑。以下是由此而建立的五行模型图。
Screenshot_20230429_182049_Samsung Note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

帖子

180

积分

杏林新手

Rank: 2

积分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21: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1124_08592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

帖子

180

积分

杏林新手

Rank: 2

积分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3-5-17 21:0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一阴阳一五行
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最初的我是什么,这些问题,不是今天我们才思考的,我们知道,气是古人最初的概念,其实古人也在思考,气的最本源的样子又是什么呢,前面讲过,在面对河图,洛书,八卦,太极,五行这些概念,要从两条线去理解,一是根据它们出现的实际时间来把握,二是根据古人通过逆向思维,用自巳的思想通过整理创建一条发展路线来理解它们。就象太极一样,易经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其实就是古人通过思维整理出气的发展脉络,太极这个最后出现的概念,在气的发展中却排在前面,当然它不是最前面,最前面的是无极,无极生太极,所以太极亦叫混元之气,现在大家都把那个有一个圆圈内含阴阳鱼的图叫太极图,严格来讲是有问题的,正如刘力红老师所说,真正的太极图就是那个空空如也的圆。那个含阴阳鱼的叫太极阴阳图更合适。
那么五行呢?前面说到古人通过河图洛书与八卦的结合完整说明了气的流行变化,再前面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在河图,八卦体系却没有具体的实物,河图的数只具有量化作用,显然河图,八卦这套东西还不备直观形象的说明,于是五行出现了,有学者认为五行是八卦河图这套体系的进-步优化和改良,这应该是成立的,我们通过对河图,洛书八卦这个体系在进一步整合,算是一个探讨,不知是否是真合古人意,也只能说有道理这么说。




五行的推导

阴阳一五行、内经中反复提及四时五行,它实际告诉我们五行是从四时中演绎而来的。由前所述、河图、洛书八卦其本是通过象数对四时阴阳二气的规律的表达,我有理由认为,五行是先贤通过四时的阴阳变化对八卦河图的的改良和整合而成,今不揣浅陋,试推导如下:
从上图的阴阳消长模式图我们将AC联结起来,也就是以5阴5阳为临界线,我们发现ABC段阴阳二气的力量对比都是阳胜,不妨将ABC段称作阳胜阶段,ACD段明阳二气的力量对比都是阴胜,将其称为阴胜阶段。AC线都是五阴五阳,二者力量对等,不分胜负,将AC线称为中性阶段。进一步分析,ABC段虽然从力量指数而言是阳胜阴负,但就AB、BC段而言其阴阳消长的趋势恰好相反,AB段为阳长阴消,BC段却为阳消阴长。从卦象上看,AB段是由兑卦发展到乾卦,从卦爻上看表现的是一种阳气增长,阴气消减的的趋势,从四时来看AB段主要对应的是夏季,夏季的炎热之气表现一种向上,发散的运动趋势,而自然界之火具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发散的特性,援物比类,古人用火来形容说明这一运动的变化特征和运动趋势。由此而来,火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之火,而进步引伸为具有温通,发散,向上的运动特性和运动趋势,筒称称火行。行者乃自然运动变化和行例之意。BC段从卦象上是由巽卦发展到坎卦,其卦象表述的是阴气增长,阳气消减的发展趋势。从四时来看,Bc段对应的是秋季,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肃瑟,古人用金来形容和说明这一向下潜降的运动趋向,金日从革其含义有二。其一金质重易坠.来说明向下潜降的运动趋向,其二金之从革从本意上讲用高温改变金属的形状和制成各种形具这本身是一个高温向低温的改变过程愚意着阳消阴长的转变。进一步引伸凡具有肃杀潜降清凉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且归属于金行。
.
以同样的思维来分CDA段,CDA段属阴胜阶段、阴阳二气的力量指数对比是阴胜阳负,但对于阴阳的消长趋势却恰恰相反、CD是阴长阳消,而DA段却是阴消阳长,从卦象上分析CD段由艮卦发展到坤卦,是一种阴气增长到极盛,阳气消减到衰微。从四时来看,CD段对应的是冬季,北风潇潇易水寒,万物闭藏,水日润下,是指水具有濨润、寒凉趋下的特性,援物比类古人用水来形容表达冬季的阴阳二气的消长特征,水由此进步引伸为具有收敛闭藏清降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且将其归属于水行。DA段从卦象上看由震卦发展到离卦,所表现的由一阳复始展开的阳长阴消的发展趋势。从四时来看DA段对应的春季,桃红柳绿争芳菲,又是一年春来到,万物复苏气温上升一片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发展趋势。援物比类,古人用木来形容和表达这一阴阳二气的动态变化趋向。木日曲直,通过木主干向上生长,树枝向上向外舒展生长。具有生长升发条达的特性。并将此确定为木行。

中性阶段,由图可知A点和C点其阴阳二气的力量指数其数俱为五相等,不分胜负。但A点与C点表达的消长变化却恰恰相反,A点表达的是阳长阴消,而C点表达的是阴长阳消。从卦象上来看:八卦没有具体的的卦象来表示。这反映出八卦的不足之处。但从洛数的观点来看、阴阳二气的的力量指数肯定有一个相等的临界点,由于AC两点严格来说只是一个变化的临界点,这不是一个段,从四时来看它所对应的时间极为短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为什么说有五行却只有四时。那种说土生长夏和土主72时的说法都是错误的,但AC两点虽然只是两个点,但却是承上启下的两个点。古人用土来容形这个特性。土爰稼穑,这里要引起重视了、金木水火皆言日,独有土言爱,巜说文解字>>说“爰”引也也就是拿过来的用的意思。<<诗传>>说:“种之日稼,敛之日穑。”所以土爱稼穑就是通过对庄稼的播种和收获这个两个环节来说明这种承上启下的特性,具体而言,A点代表由春季向夏季过度的阶段,而就是播种的季节,C点由秋季向冬季的过度阶段。依据阳阴的升降而言,A点为阳长阴消阶段为阳土,C点为阴长阳消阶段,故C点为阴土,这两点正好具有协调升发和肃降两方面的功能故又将土称之为中气,<<文言>>说土是黄中通里,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有说土不主时,严格来讲是不对的,作为临界点,其主时极短而已。

由上可知。五行是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概括整合而成。我们看到僻如AB段,由兑卦发展到乾卦其属表现的阴阳二气的变化趋向都是阳长阴消,于是将二者进行综合,统一用一个具体的“火”象来代替,同理用金行来代替巽卦与坎卦,用水行来代替艮卦和坤卦,用木来代替震卦与离卦。用土代替AC两个承上启下点。这个土实际上阳土和阴土的合二为一,后世将其称为戌土和已土。

总结,五行在代替河图八卦后其有三个特点。一,更为简洁,二,用自然界的物象代替抽象的符号卦爻则变得更加工具体形象直观易懂,三,由于河图,洛书八卦各有其长而又各有所短不能整体全面的说明阴阳二气的变化,而五行则、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可以说五行是洛书八卦的升级版。用五行来解释宇宙的一气周流则显得更加形象、具体、简洁、直观、连贯、紧凑符合逻辑。以下是由此而建立的五行模型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

帖子

180

积分

杏林新手

Rank: 2

积分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2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模型中蕴含的思想体系

太极一阴阳,阴阳一五行,这是后世学者对传纹文化一次整理,从中可知阴阳是太极一分为二以后的一条贯穿始终的全线。而五行是以阴阳为主线的最后定格版。因此五行模型蕴含了全部的中国文华,把太极,河图洛书八卦的全部思想都包含进出了。

〈一〉,气一元同基共构整体思想。《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巜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先哲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混浊的一元整体之气分化而产生的,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的基本单位,气至大无外,至小天内充满整个宇宙当中,尽管宇宙万物形态各异,千差万别。但从根源上讲,其组成之源头仍属一气。中国先哲把这个源头称之为太极。太极就是宇宙的最初那个状态。从气本论而言,这个太极就是混顿一气,阴阳未判,故称为元气。是阴阳二气的前身。用模型来表示就是那个空空如也没有阴阳鱼的圆。太极生两仪,静也生阴,动而生阳,由混顿浑然一体之气分化成阴阳二气。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气本论而言就是两气生四气,四气生八气。这个八气就是代表八卦的,天、地、雷、泽、水、火、风、山。但先哲无疑是高明的。因八气有重叠之嫌,故进一步结合四时将八气整合概括成五气,并且最后定格在五气。所以金木水火土五气不过是这一元之气的发展成不同状态的五气罢了。所以展开就是一分五气,归纳就是五气归一,这就是五气同源共基共构的整体思想。

〈二〉,体用一源恒动观:中国先哲认为构成宇宙的气是运动变化的,气聚而有形,气散则无形(其实亦是有形,不过其散状难以形容)。气的运动称之为气化,气化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就是说气化是绝对的永恒的。所谓的动与静则是相对的。只不过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程度罢了。佛家的金刚经反复地的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讲仼何事物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二,是仼何事物都不会消亡的,其不过是由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故佛家另一部经典《般若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佛家言空色,用中国的先哲的话来讲就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结构与功能物质与精神。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贤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结构是第一性的,功能是第二性的。而中国先哲则以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无谓第一性与第二性。言功能结构在其中矣,言结构而功能则在其中矣。如果强调结构为第一性,功能为第二性则无疑割裂了二者的联系,破坏了整体性。这里引用一段现代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的“动态形态学”则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他在《生命问题》中指出:结构与功能,形态学与生理学之间的对立,是以有机体静态概念为基础的。然而,有机体并不是静态的,活机体在有序的事件之流中保持自身的客体。这里较高层次的系统在下级系统的变换中保持存在,人体的解剖,不过是一种持久的,有序过程的体现。是时空模式中瞬间的横断面的存在,因此现代解剖割裂的研究并不能反映生命的真实状况。这里需要把一种新陈代谢,生长和形态发生在几个领域联合起来的“动态形态学”的理论。其实贝氏的“动态形态学”理论不过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恒动观的现代版。回到五行上来,五行即五气,分而言之以动态(用)和形态(体)。具体而言,言“火”不仅仅说火是一种具体的物象,亦代表着一种向上,发散,温通的能力和运动趋向。言水,不仅仅是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象,亦代表一种向下,潜藏,收敛的能力与运动趋向。所以五行不仅仅是构成整个宇宙的结构组成,亦代表了整个宇宙发展变化规律。从天人合一思想上讲,人是一个小宇宙,所以五行不仅是人的结构组成。亦是人的生理本能活动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和框架所在。所以五行模型不仅仅是整个宇宙的模型,亦是人的结构组成与生理机能活动的模型。当今中医将体与用分割开来,将阴作为体,将阳作为用,这明显是一个错误。当今中医误解了“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气就是在阳的作用下,气变化成一种无以名状分散不固定的形态,反之阴成形是在阴的作用下气形成一种有固定形状的凝聚态之气。这两种形态构成宇宙间的全部的形态的总括,没有任向一种不包含在这两种形态之内。



三,整体结构的圆性和整体动态的圆融思想观:从五行模型看,外面有一个大圆,这个大圆就是一个太极模型,这个模型说明,整个的宇宙结构就见一个圆形结构,整个的宇宙运动就是一个圆融运动,回到五行上来,金木水火指代东南西北构成四方,土指中央,东西南北围绕中央构成一个圆形结构。当然这个圆形结构不能简单理解成圆形体,更准确地说古人借圆这形状来表明一种闭合形的整体联系浑然一体结构。与之相应的圆融动态思想,并不是说运动轨迹一定要呈圆形,而是说气化运动的连续不可分割性和循环性。如五行的气化运动是:木→阳土→火→金→阴土→水→木。圆融运动的特点是首尾相接,循环往返。仼何一点即是起点又是终点。即是原因,又是结果。圆融运动最大的价值行说明事物发展的整体联系性和持续性。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春泥的转变,造就万紫千红的春天永恒的来临往返。对于医学思想而已,西医认为许多不可逆的东西,于中医而言,没有不可逆的东西,只是条件,因缘不俱足而已。诚如张其成言:对于圆形运动与循环律,过去有一段时间曾有个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除了态度不端正外,根本原因在于对以太极为标志的圆道思想没有真正的理解。

四,循环周期思想观:五行模型揭示宇宙运动的圆融观,同时也反映了宇宙运动的循环周期思想,因为每一个循环实际上就是一个周期,在五行模型中,从任何一点再回到原点,都可视为一个周期。大自然中四季的轮回,太阳的日出日落,都是周期的体现,中医的子午流针,五行的囚旺都是周期的体现。

五,闭合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思想观:许多人将五行圆运动当作一种封闭性的运动方式,这其实是大大的误解,在这里我想借用现代分形理论来解释则很好理解。现代分形理论指出:仼向组织结构都不可能占满三维空间,它总存在一个分数维空间,即间隙空间,这就是说虽然作为构成宇宙单位的气,其至小无内,至大天外,充满个宇宙,但是其同时存在一个分数维空间,意即一种无形不可名状的间隙空间,这个间隙被称作为“宇宙统一场”这种间隙随着宇宙形态上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人体而言,其人体间隙是由细胞组织结构杨对立而存在。并随着细胞组织结构的发育变化,但其间隙总是保持着完整的统一性。而与整个宇宙结构的简隙而言,它不过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其当然与宇宙这个统一场融通一体。因此,作为一个生命体而言,其生命载体之气,可以在整个间隙空间自由流通,换言之,这个生命信息载体之气可以运作于天人合一的广阔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将人与自然,社会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医学模式:人一自然一社会。回到五行上来,这种统一场的变化可以用闭合和开放来形容。从五行模型上来看,木→阳土→火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气化运动一步步加强,其间隙空间一步步膨胀,气与气之间的活动变得快速而频繁,整个气的动态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之为开放过程。与之相反,从金→阴土→水是一个阴长阳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气的活动一步步减弱,气与气之间的交流变得稀小而迟缓。整个气的动态处于一种收敛的状态,而此种过程称之为闭合过程。当然气的开放过程与闭合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在阳长阴消过程中、以开放性为主,闭合性次之。在阳消明阴长过程中,闭合性运动为主,开方性运动为次。

六,对立、统一平衡的调控思想。由八卦模型可知,阴阳二气的.运动具有对称性和平衡性,其对称性表现在有阳之左升,必有阴之右降,有震卦的阳从内生,必有巽卦的阴从内生,有兑卦的阴从外散,必有艮卦的阳从外散。其平衡性表现在一直线相连两卦总是三阴爻与三阳爻平衡。正是阴阳二气的对称性与平衡性保证了整个气化运动的协调进行。回到五行上来就表现五行的对称与生克,五行的对称不言自明,关键是五行生克,从模型上看,五行的生克其本质是阴阳二气的力量指数与趋势的转变,古人的生克是依据四季的顺逆来定,顺者为生,逆者为克,这实际是一种机械五行论。其实五行的生克非常简单,所谓相生就是同气相生,如木火互生,金水互生,所谓相克就是异气相斥,如金火互克,木金互克。火水互克。水木互克。至与土其属中气,其可以生金木水火,亦可为金木水火所生,其可以克金木水火,亦可被金木水火所克。现行教材将五行生克说得不胜其烦又是乘,又是侮,又是泻南,又是补北。又是子啊,又是母啊!不亦乐乎,然五行精义尽失,大道至简,


I

五行模型中蕴含的思想体系

太极一阴阳,阴阳一五行,这是后世学者对传纹文化一次整理,从中可知阴阳是太极一分为二以后的一条贯穿始终的全线。而五行是以阴阳为主线的最后定格版。因此五行模型蕴含了全部的中国文华,把太极,河图洛书八卦的全部思想都包含进出了。

〈一〉,气一元同基共构整体思想。《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巜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先哲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混浊的一元整体之气分化而产生的,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的基本单位,气至大无外,至小天内充满整个宇宙当中,尽管宇宙万物形态各异,千差万别。但从根源上讲,其组成之源头仍属一气。中国先哲把这个源头称之为太极。太极就是宇宙的最初那个状态。从气本论而言,这个太极就是混顿一气,阴阳未判,故称为元气。是阴阳二气的前身。用模型来表示就是那个空空如也没有阴阳鱼的圆。太极生两仪,静也生阴,动而生阳,由混顿浑然一体之气分化成阴阳二气。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气本论而言就是两气生四气,四气生八气。这个八气就是代表八卦的,天、地、雷、泽、水、火、风、山。但先哲无疑是高明的。因八气有重叠之嫌,故进一步结合四时将八气整合概括成五气,并且最后定格在五气。所以金木水火土五气不过是这一元之气的发展成不同状态的五气罢了。所以展开就是一分五气,归纳就是五气归一,这就是五气同源共基共构的整体思想。

〈二〉,体用一源恒动观:中国先哲认为构成宇宙的气是运动变化的,气聚而有形,气散则无形(其实亦是有形,不过其散状难以形容)。气的运动称之为气化,气化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就是说气化是绝对的永恒的。所谓的动与静则是相对的。只不过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程度罢了。佛家的金刚经反复地的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讲仼何事物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所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二,是仼何事物都不会消亡的,其不过是由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故佛家另一部经典《般若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佛家言空色,用中国的先哲的话来讲就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结构与功能物质与精神。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贤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结构是第一性的,功能是第二性的。而中国先哲则以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无谓第一性与第二性。言功能结构在其中矣,言结构而功能则在其中矣。如果强调结构为第一性,功能为第二性则无疑割裂了二者的联系,破坏了整体性。这里引用一段现代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的“动态形态学”则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他在《生命问题》中指出:结构与功能,形态学与生理学之间的对立,是以有机体静态概念为基础的。然而,有机体并不是静态的,活机体在有序的事件之流中保持自身的客体。这里较高层次的系统在下级系统的变换中保持存在,人体的解剖,不过是一种持久的,有序过程的体现。是时空模式中瞬间的横断面的存在,因此现代解剖割裂的研究并不能反映生命的真实状况。这里需要把一种新陈代谢,生长和形态发生在几个领域联合起来的“动态形态学”的理论。其实贝氏的“动态形态学”理论不过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恒动观的现代版。回到五行上来,五行即五气,分而言之以动态(用)和形态(体)。具体而言,言“火”不仅仅说火是一种具体的物象,亦代表着一种向上,发散,温通的能力和运动趋向。言水,不仅仅是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象,亦代表一种向下,潜藏,收敛的能力与运动趋向。所以五行不仅仅是构成整个宇宙的结构组成,亦代表了整个宇宙发展变化规律。从天人合一思想上讲,人是一个小宇宙,所以五行不仅是人的结构组成。亦是人的生理本能活动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和框架所在。所以五行模型不仅仅是整个宇宙的模型,亦是人的结构组成与生理机能活动的模型。当今中医将体与用分割开来,将阴作为体,将阳作为用,这明显是一个错误。当今中医误解了“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气就是在阳的作用下,气变化成一种无以名状分散不固定的形态,反之阴成形是在阴的作用下气形成一种有固定形状的凝聚态之气。这两种形态构成宇宙间的全部的形态的总括,没有任向一种不包含在这两种形态之内。



三,整体结构的圆性和整体动态的圆融思想观:从五行模型看,外面有一个大圆,这个大圆就是一个太极模型,这个模型说明,整个的宇宙结构就见一个圆形结构,整个的宇宙运动就是一个圆融运动,回到五行上来,金木水火指代东南西北构成四方,土指中央,东西南北围绕中央构成一个圆形结构。当然这个圆形结构不能简单理解成圆形体,更准确地说古人借圆这形状来表明一种闭合形的整体联系浑然一体结构。与之相应的圆融动态思想,并不是说运动轨迹一定要呈圆形,而是说气化运动的连续不可分割性和循环性。如五行的气化运动是:木→阳土→火→金→阴土→水→木。圆融运动的特点是首尾相接,循环往返。仼何一点即是起点又是终点。即是原因,又是结果。圆融运动最大的价值行说明事物发展的整体联系性和持续性。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春泥的转变,造就万紫千红的春天永恒的来临往返。对于医学思想而已,西医认为许多不可逆的东西,于中医而言,没有不可逆的东西,只是条件,因缘不俱足而已。诚如张其成言:对于圆形运动与循环律,过去有一段时间曾有个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除了态度不端正外,根本原因在于对以太极为标志的圆道思想没有真正的理解。

四,循环周期思想观:五行模型揭示宇宙运动的圆融观,同时也反映了宇宙运动的循环周期思想,因为每一个循环实际上就是一个周期,在五行模型中,从任何一点再回到原点,都可视为一个周期。大自然中四季的轮回,太阳的日出日落,都是周期的体现,中医的子午流针,五行的囚旺都是周期的体现。

五,闭合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思想观:许多人将五行圆运动当作一种封闭性的运动方式,这其实是大大的误解,在这里我想借用现代分形理论来解释则很好理解。现代分形理论指出:仼向组织结构都不可能占满三维空间,它总存在一个分数维空间,即间隙空间,这就是说虽然作为构成宇宙单位的气,其至小无内,至大天外,充满个宇宙,但是其同时存在一个分数维空间,意即一种无形不可名状的间隙空间,这个间隙被称作为“宇宙统一场”这种间隙随着宇宙形态上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人体而言,其人体间隙是由细胞组织结构杨对立而存在。并随着细胞组织结构的发育变化,但其间隙总是保持着完整的统一性。而与整个宇宙结构的简隙而言,它不过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其当然与宇宙这个统一场融通一体。因此,作为一个生命体而言,其生命载体之气,可以在整个间隙空间自由流通,换言之,这个生命信息载体之气可以运作于天人合一的广阔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将人与自然,社会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医学模式:人一自然一社会。回到五行上来,这种统一场的变化可以用闭合和开放来形容。从五行模型上来看,木→阳土→火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气化运动一步步加强,其间隙空间一步步膨胀,气与气之间的活动变得快速而频繁,整个气的动态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之为开放过程。与之相反,从金→阴土→水是一个阴长阳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气的活动一步步减弱,气与气之间的交流变得稀小而迟缓。整个气的动态处于一种收敛的状态,而此种过程称之为闭合过程。当然气的开放过程与闭合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在阳长阴消过程中、以开放性为主,闭合性次之。在阳消明阴长过程中,闭合性运动为主,开方性运动为次。

六,对立、统一平衡的调控思想。由八卦模型可知,阴阳二气的.运动具有对称性和平衡性,其对称性表现在有阳之左升,必有阴之右降,有震卦的阳从内生,必有巽卦的阴从内生,有兑卦的阴从外散,必有艮卦的阳从外散。其平衡性表现在一直线相连两卦总是三阴爻与三阳爻平衡。正是阴阳二气的对称性与平衡性保证了整个气化运动的协调进行。回到五行上来就表现五行的对称与生克,五行的对称不言自明,关键是五行生克,从模型上看,五行的生克其本质是阴阳二气的力量指数与趋势的转变,古人的生克是依据四季的顺逆来定,顺者为生,逆者为克,这实际是一种机械五行论。其实五行的生克非常简单,所谓相生就是同气相生,如木火互生,金水互生,所谓相克就是异气相斥,如金火互克,木金互克。火水互克。水木互克。至与土其属中气,其可以生金木水火,亦可为金木水火所生,其可以克金木水火,亦可被金木水火所克。现行教材将五行生克说得不胜其烦又是乘,又是侮,又是泻南,又是补北。又是子啊,又是母啊!不亦乐乎,然五行精义尽失,大道至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

帖子

180

积分

杏林新手

Rank: 2

积分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3 22: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蹊经 于 2023-5-23 22:07 编辑

三阴三阳的双重内涵 20221124_112316.jpg

由前所述,研究气有两大内容,—是研究气的运动形势,二是研究气的厚薄盛衰和发展趋势,易经说得很明白,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实际和老子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一样的。从阴阳的角度来讲,万物都是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但在阴阳交感下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无情之物,象大自然的山石河流,风云雾雪,虽说万物有灵,但这些严格来讲,灵性极低,二是有情生命,如植物,动物,人类这些灵性较高的有情生命。所以这就导致能够表达气的存在状态的三阴三阳其状态的表达是有区别的,要说当然从自然界的气的存在状态。如下图示


从图A可以看去,太极生阴阳,它是阳由衰到盛称之为阳,阳由盛到衰称之为阴,这其实就是气化的两大状态。阳气由弱到强是由少阴到老阳,阴气由弱到强是由少阳到老阴。需要指去的是这里可能会产生误会,这里的少阴和少阳是不同于中医里的少阳和少阴,老阳和老阴也不同于内经中的太阳和太阴,也就是黄帝内经将此重新优化和整合了,这个地方最让人糊涂,这个方面顾植山老先生讲得最明白,以下顾植山先生的三阴三阳开阖图。


黄帝内经的作者很聪明,它利用阴阳的概念加上开阖枢的概念把阳气由弱转强再盛极而衰和阴气由弱转强再由盛极而衰阴阳这个力量强弱互相转换的整个过程作了一个完整的说明。也就是阳由强转弱至阴由弱转强,再阴由强转弱至阳,它引进了阳明和厥阴两个概念。阳明表达阳由至盛而衰而阴由弱而转强的阶段,厥阴表达阴至盛而衰而阳开始由弱转强的阶段。开枢阖是阴阳二气由弱变強再由強变弱的三个阶段,三阳开枢阖,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闔。三阴开枢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因此整个的过程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其整个的过程就是一个完美的圆运动。在这里,有一个最大的误会就是太阳的中太的意思,当今教材将其理解为大与巨的意思,其实恰恰相反,这个太是初和始的意思,就象古代开国帝王称皇为太宗,其本意为开始起初的皇帝,所以太阳就是初阳,始阳,恰恰很弱小而并非巨大盛强。以上从顾氏的三阴三阳开枢阖图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太阳在东北方,冬至后,阳气渐开故称为太阳为开,阳明在西北方,阳气渐收,藏合手阴,少阳在东南方,夏至太阳回归,阴阳转枢与此,故少阳为阳之枢。三阴之开枢闔同理,太阴在西南,夏至后,阴气渐长,故为阴之开,厥阴居东南,阴气渐消,并合于阳,故为阴之阖。少阴在正北方,冬主阴极—阳生,故为阴之枢。顾植山老先生的这张三阴三阳开枢阖图,把三阴三阳的时问,方位以及气的流行变化讲得非常清楚,这样三阴三阳与六气的关系也就非常明了,风,寒,暑,湿,燥,火,这其实是为三阴三阳立的具象。所谓的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那么这六气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五行是八卦的改良,三阴三阳而代表的六气恰恰是从八卦中来,太阳寒水对应的是坎卦,少阳相火对应是震卦,少阴君火对应的是离卦,阳明燥金对应的兑卦,厥阴风本对应的是巽卦,太阴湿士对应的艮卦。在这里注意一点,由于古人的概念少,由于只五行却产生了六气,我们知道,厥阴重阴必阳,人体的气机由向阳的方向发展,少阴火在这里又充当了一次相,但与五行中的火意义是不同的。五行中的火代表了气的一种运动方式,而在这里代表了气的一种存在状态。在这里六气不过三阴三阳立的象,让三阴三阳这个概念变得具体起来
天干地支,司天司地的五运六气
紧接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气,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从这里我们将开始接触玄之又玄的中医关于五运六气的理论,这是中医最为敏感而又最为混乱的地方,忽视者称之为糟粕,重视者视之为明珠,那么怎么来返还它的本来面目,它真正表达的是什么内容。首先,黄帝内经的这部著作它有一个大特点,就是它本身是一个大杂烩,这表现在它不是一个时代完成的,是一个累积的产品,所以它的作者不仅不是同一批人,而是不同时代不同的多批人,而后一批人它们本身可能不具备纠正和认定的能力,所以只能将前人的东西原样的保留下来,这样就造成整个内容自相矛盾和相互重复。但是从中医的最基础,最简单的核心点出发,就可以清楚,明白的揭示其本来面目,
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为基础,从而把自然气候现象和生物的生命现象统一起来,它的核心就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对生命生理机能的影响,因为人同大自然是一体的,其气息是相通的。天干地支本来是日厉,古人利用天干地支其目的是想把一个周期内的气候变化规律同日厉固定下来,这样能够提前预知将来的气候变化,从而未雨绸缪,这也体现为了未病先防,预所为先的思想,这个其实也是对的,问题这种思想是过了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影响气候的不仅仅是太阳与月亮与地球的位置变化,而且还有其它天体对地球的影啊,还有就是人类自身的活动也会对气候的变化产生影响,所以你要想在一个大周期内把气候变化的每一个阶段定格下来根本不现实,另外,就未雨绸缪而言,大自然的四季是大致不变的,也就是气的大的变化规律是不变的。六月是不飞雪的,冬季的气温也是不会超过36℃的。根据这些东西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到未雨绸缪的。另外,根据现时的天气状况我们也能很快确定气的流行变化真实状况,所以这种六十甲子的运气学说本身的意义不大,甚而至于可以忽略不计,有很多人在吹什么预见了非典病毒,以及种种,大都是马后放炮,事后诸葛亮,在新冠病毒面前不是打脸了。象有些现象比喻春季油菜花开,精神病会变多,这些根据春季的气机升发的特点就可以知晓,根本不用那些理论,因此如果来如实评论这种五运六气理论,从医理上来讲,它支撑的基础理论是研䆒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生命的影响变化,这是对的。关键在于它小题大做,不知要领,其结果是流散无穷。另外它是节外生枝,本来天地是一体的它讲什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火在泉,把本来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对于疾病而言,自然界的天气变化只是外因而已,还有人体的内因。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至于外因,根据天时和具体的方位地理位置,属寒属湿属燥属火都可以准确判断,至于预测,春暖,复热,秋凉,冬寒,在根据具体位置也可以大
体确定,属以这种天干地支,司天司地的五运六气是不得要领,节外生技,人为复杂,小题大做,,这种五运六气是中医的倒退,因此绝不什么明珠,它浪费了学中医人的生命。它将人导入岐途。因为无论你讲得多么天花乱,口吐莲花,你最终讲的就是了解自然天变化对人的生命机能的影响,这种学说最终目的是想把一个大周期内的天气变化定格下来,以便提前做好精准的预测以达到未雨绸缪,为将来发生的事做相应的预防和准备工作,但与前所述,这些都是不彻实际,小题大做,且内容繁杂,思想混乱,且自相矛盾,简直就是让人误入歧途。说白了这种司天司地,天干地支五运六气,就是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的表现而已。
20221124_1031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

帖子

180

积分

杏林新手

Rank: 2

积分
180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20: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蹊经 于 2023-5-28 20:43 编辑

三阴三阳的二层内涵,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以上自然界无生命气的阴阳交感状态,接着我们讲由气交感而形成生命的气的状态。许多学者认为从五行的发展渊源来看,它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其运动轨迹是一个封闭式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功能,永不停息的圆圈。刘长林老师就曾经说过:它有时把平衡绝对化,把事物的周期看作是原封不动的圆圈,看不见每次循环比上一次有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内容、甚至到达了高一级的程度。不懂得螺旋上升的道理,明显具有循环论的倾向。是人类思想早期不成熟的表现。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容形就是: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这样的说法应该是说对于气缺冷完整的了解,把注意点都放在了五行身上,而忽视三阴三阳的内涵,的确,做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观,它有着横向层面的联系动态观。同时它还必须具有纵向层面的联系动态观。显然,五行阐述了横向层面的联系动态观,没有说明纵向层面联系的动态观。即事物螺旋升降的联系动态观。杨学鹏老师说:简单的阴阳振荡概括不了生命的演化现象。但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科学理论框架,必须包含生命的纵向演化现象。所以必须另立命题以弥补阴阳消长的简单循环之不足,从阴阳的观念来讲,阴阴即然有此消彼长的制约方式,也必然有此生彼长,此消彼藏的机理。哲学阴阳学说没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命题。而对于中医阴阳学说来讲没有阳生阴长,与阳杀阴藏的演化规律是不完整的,阳杀阴藏,阳生阴长在<<内经>>中似乎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阴阳应象大论>>紧接着阴静阳躁之后,另一次是出现在<<天无纪大论>>里,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何以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前冠以天地呢?李念莪在<<内经知要>>点破了天地的意议,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言岁纪。天地实际指的是时间。上半年阳升,天气主之,故春生夏长,意即阳生阴长。下半年为阴降,地气主之,故以秋收冬藏,意即阳杀阴藏。很明显此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表示万物的生命演绎规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古人的思路非常明显,首先,古人以农作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动态现象,以生长发收藏高度概括农作物的生命演绎的全过程。紧接着《内经》指出: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这句文字对仅的话,具有双重内容。其一,同五行联系起来,升降出入是五行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生长化收藏与生长壮老已是随着五行的的演绎而演绎的。其二,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意思相同,但前者指的是农作物的演绎全过程;而后者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演绎的全过程。那么非常明显、这句话的本质意义在于古人以农作物的生命演绎规律与人的演绎的规律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属于万物范围。而最为重要的是古人把它们用阴阳的概念来说明。生长化收藏与生长壮老已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全过程。

用坐标表示则如图示
















在推导五行时没有离开四时和象数,其实通过同样的思路我们可以类推出三阴三阳来,从图上可知BCD段其阴阳二气的含量都在五阴五阳以上,其表现出高层次的平衡,而AB段DE段阴阳二气的含量在五阴五阳以下,表现出低层次的平衡,以五阴五阳为临界线,将BCD段作为整个阶段的阳性阶段,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引进一个格局的概念,将此阳性阶段称之为阳性格局,那么自然,AB段与DE段则属整个阶段的阴性阶段,称之为阴性格局。那么整个生命平衡的层次演绎变化规律就是一个由阳性格局(阳性阶段)向阴性格局(阴性阶段)的转变,再由阴性格局向阳性格局的发展循环演变完。当我们将直角坐标转向圆形坐标则更为直观,形象如下图示:

在推导五行的时.候,我们借助象数的结合说明大自然阴阳二气的消长的发展变化,同样我们亦可以借助象数的结合来谈明宇宙万物自身的阴阳二气平衡变化规律。以下就是在五行的基础上结合四时象数对三阴三阳的推导。

从四时入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属木大自然阴阳二气处于一种阳长阴消的状态和趋势。而作为阴阳二气构成的自然万物的有机生命活动亦开始由静态转为动态,作为阴阳二气构成的有机生命对外吸收的能量开始增长,虽然耗散的能量也在增长,但吸收的能量总大于消耗的能量,故总体而言,机体的能量处在一个上升的过程。生命活动也趋于活跃。古人用“厥阴.”这个象表达此时的生命机能特点。厥通卷,厥阴就是卷阴,卷阴就是阴卷,两阴交尽。也就是把阴转过来,万物的生命机能活动由阴性格局向阳性格局转变。所以,厥阴就是一个“象”一个由阴性格局向阳性格局转变的“象”。所以它的变化趋势是向上,从“数”来看,应当是1阴1阳至1阳1阴这个范围。随着阳长阴消,由木向火转变过程中,自然万物的有机生命活动进一步加强,经过临界线进入阳性格局,此时虽然进入阳性格局,但有机生命的机能活动还不是十分旺盛。却如旭日初升、生机勃勃。故古人以“太阳之象来表达,“太阳表示虽然进入阳性格局,但毕竟是初级阶段而十分弱小,故称之为“太阳”从数上来看,大抵是1阳1阴至5阴5阳这个阶段。随着进一步的阳长阴消且到到达顶盛,有机生命的机能也达到鼎盛,古人用“太阳”这个象来表示。从“数”来看大约是7阴7阳到10阴10阳..这个范围。

从夏至到秋分这个阶段,大自然阴阳二气由阳极阴生而开始由阳长阴消而转变为阴长阳消,五行由火向金转变、此时有机物吸收的能量开始减小,消耗的能量也在减小,大自然有机生命的机能亦由鼎盛开始衰落。古人用“阳明”之象来表达此时的有机生命的机能特征。歧伯说:两阳合明,其实与两阴交尽差不多一个意思,两阳合明,明明有尽。有人将两阳合明理解为两阳重叠合并为气之盛大,超过了“太阳”认为阳明为阳之鼎盛,显然是望文生义。故“阳明”之象其本质意义是说明阳性格局向阴性格局下趋之势的转变,从数上来看是10阴10阳至5阴5阳这个范围。

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五行由金至阴土转变为水,从秋分到到立冬这个阶段,大自然有机生命的机能特点虽然由阳性格局完全变为阴性格局,毕竟是初级阶段,有机生命的机能还是比较活跃,阳道实,走的是上坡路(由少至太)阴道虚走的是下坡路,(由太至小)古人以“太阴”之象来表明下趋之势。从“数”大约是5阴5阳至3阴3阳这个范围。

从立冬至冬至,太自然阴阳二气的阴长阳消到达顶峰,此时大自然有机生命的机能活动进一步减弱甚至处于凋零的状态,古人以“少阴”之象来表示生命机能处于一种相当衰微的状态。故<<伤寒论>>中为什么大量危证,死证都出现在少阴病,就是这个道理。从“数”来看大约是3阴3阳至0阴0阳这个范围。

由推导可知,由厥阴经太阳向少阳发展的这个过程属阳生阴长过程,由阳明经太阴向少阴发展的过程属阳杀阴藏过程。就全过程来讲就是由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同时我们以5阴5阳为临界线,将阴阳二气含量大于5阴5阳的阶段称之为阳性格局,那么少阳,太阳,阳明,属阳性格局,简称三阳,少于5阴5阳的阶段称为阴性格局,故厥阴、少阴、太阴属阴性格局,简称三阴,统称三阴三阳。由此可见,在引入三阴三阳的概念之后整个生命机能的平衡演绎规律由宏观浓统的阳生阴长与阳杀阴藏竞也转变为层次清楚,直观明了的六个格局,即整个平衡层次的变化就是三阳格局与三阴格局的相互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三阴三阳模型,如下图示:
20221124_092027.jpg
20221123_16123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复兴讨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