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复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2|回复: 0

再论脾胃病:通方通治研究

[复制链接]

48

主题

48

帖子

2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8
发表于 2024-6-10 23: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太云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与总结思考,结合中医圆运动理论模型,总结出脾胃系病证的本质,实际主要包括脾胃两个脏腑或系统所包含的升降功能失常或其动力不足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痰湿困脾为主的脾系病证:脾主升清,脾湿则造成脾的“阳化气”功能下降,容易形成水饮、寒湿、湿热及痰湿,痰湿困脾则清阳上升之力不够或不顺畅,出现大便黏腻不成型、痰多、身重、浮肿、肠胃虚寒、困倦乏力、不欲饮食、营养不良等症状。(二)以降浊功能障碍为主的胃系病证:胃主降浊,最怕气之下行不畅或不力——整个消化道以降为序,而降的动力来源于胃。胃气下行之力不足,或下行气机不畅,或因肝木横滞中土,造成整个消化道不畅,导致气机或食物积滞,从而出现胃痞、吐酸、呃逆、反胃、腹胀、胃热、口臭、便秘等症状。当胃的降浊功能不畅,在西医则可能表现为各类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幽门梗阻或肠梗阻、食管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道溃疡、息肉或肿瘤等症状或疾病。在临床调治脾胃系病证的时候,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李太云提出两个总体解决思路:(一)脾湿痰困或脾气虚弱,以苍术茯苓半夏陈皮祛湿化痰为主。祛湿泄浊之剂可因人而异适当峻猛,中病即止,免伤正气。补虚以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补气健脾为主,佐以消食之味如山楂神曲内金之类,作为脾胃虚证之主方。补益之剂则当徐徐慢补,不可操之过急。一切气虚、中气虚弱、慢性胃肠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便秘、腹泻,以及其他相关消化道疾病,均可常服山药或以山药加味而愈。若兼脾胃虚寒,则以干姜附子温之。脾胃虚寒以干姜或生姜为主,身体整体热能不够则非肉桂附子不足以胜任。(二)胃气不降,必重用赭石以降之。降胃以赭石为主,随症加减,适当佐以消食、活血化瘀之品。张锡纯说“胃气逆而不降者,所用降胃之药若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诸品,亦用之等于不用也”、“是以愚治胃气逆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因此对于胃气不降、胆胃上逆等证,如胆汁反流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胀、口臭、便秘、呃逆、打嗝、干呕、易吐、包括孕吐(张锡纯认为孕妇可以按正常剂量服用赭石)等症,均可重用赭石(30-60g)为主,根据不同的症状加减组方,即可有效治疗上述等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赭石仅可生用,不可煅制醋制,煅制之后的赭石几乎没有药效。凡胃气不降则必郁。水郁则为痰湿,谷郁则为食积,浊气郁则为胃胀腹胀,热郁则为炎症,寒郁则为瘀血;此几种郁,久则化为浊毒。凡此种种,皆以赭石降胃为君;若有热,则以石膏清热;若有积,则以山楂神曲内金消积;若有水,则以苍术茯苓化湿,或以藿香砂仁以醒脾;若有痰,则用陈皮半夏化痰;若有瘀血,则用三棱当归化之;若为气郁,则用木香通之;若有毒,则用夏枯草等解毒;若成息肉或肿瘤,则必用三棱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以抗癌解毒化瘀散结。若因郁而化热,造成阴耗津伤,则非石膏莫属。一般来说,胃热阳有余而阴不足,导致胃体津液不足,出现口渴欲饮、容易上火、食欲增大等症状,用石膏加赭石降气泻热。若因肝郁横滞中土,导致胃气不降,出现胃胀、胃痛、不欲食、口苦咽干、或欲饮而口不渴等症状,则当以柴胡香附之类为君。若升降失序,一般采用先降胃再补气升脾的方法;若虚实夹杂,则先泄后补;若寒热往来,则先清后温调和营卫;急症痛症当先缓急止痛以治标,慢病则用食疗调理善后以治本。(说明:《李太云说中医复兴》第395-400页载有本人旧作《执简驭繁:脾胃病治法小议》。本文是在这篇旧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与旧作互为参考。想更深入学习的朋友,请咨询加入“中医家庭医生养成计划第三期”,带你进入中医的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复兴讨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