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复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92|回复: 0

李太云医论:痰瘀浊毒论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152

帖子

15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34
发表于 2021-10-9 16: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辨证”的文,里面提到“痰瘀浊毒辨证”。这个观法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在此之前的专业书籍、专业期刊、以及网络上均没有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观点。网上有一些关于痰瘀浊毒的书,如:《痰证论》《风火痰瘀论》《新血瘀证论》《中医浊毒论》等书。古代经典医籍的相关条文,这几本书里都有大量引用,我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这几本书找来看看。
我今天想单独跟大家聊聊痰瘀浊毒辨证的事。再说一下,我的文字都是原创,说我自己所感所悟所想说的话,不当文字搬运工(引用的部分一般都会标出来)。尤其是今天这一篇,大部分观点是述前人之所未述。所以如果您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也很正常,希望您能留言告诉我哪里不妥,以便改进。谢谢!
中医的“痰”本质上是身体津液运化失常(水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垃圾。它的来源是水湿(实际应该包括体内一切阴液),久湿化痰,所以我们习惯上叫做“痰湿”,可见痰和湿是不分家的,本质上“痰”就是“湿”,而且是“湿”的升级版,也就是比普通的“湿气”更严重的“湿浊”。
痰的成因比较复杂。外因多与感受湿邪有关,内因多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外感湿邪、阻滞气机,情志不遂、气机郁滞,饮食劳逸、内伤脏腑等,均可导致体内津液运行失常,停聚成痰。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与肺、脾、肾、三焦密切相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因为脾怕湿,湿聚于脾,久而成痰(关于脾的论述,可以点击《减肥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肺是贮痰之器?因为肺主行水、通调水道,痰是水凝而成,故聚于肺。为什么肾是生痰之本?因为肾阳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阳足则水化气,阳不足则水聚成痰。
中医有一种说法: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从痰治。痰有形无质,形似液体,随气走窜,无处不到,或聚而为核,或凝而为瘤,或化而为浊,或阻而为瘀,且有寒化、热化之别。
关于瘀证,最有研究的当属王清任老前辈了。王清任通过长期研读古籍、不断临床总结,创立了通窍活血汤(现在成为中医脑病领域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子)、血府逐瘀汤(现在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中疗效确切可靠的常用方)、补阳还五汤(成为现在“中风”最常用最效的方子)、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成为现在很多妇科病的常用方)、身痛逐瘀汤等名方。大家看这些方名就知道,是的,没错,老先生的方子,几乎全部以活血化瘀或益气活血为主。
“活血化瘀”的“瘀”,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瘀”。为什么会“瘀”?为什么通过益气活血就能“化瘀”?
中国有个成语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流动的水才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才不会被虫蛀。一碗水长期放着不动它,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腐臭,为什么?因为里面的微生物都死了,它们的尸体会发出腐臭味。为什么水不动,水里的微生物就会死?太极理论说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所有的生物,得阳气则生,得阴气则死。水至静则为至阴,阴至则死。
人体的血液(也包括所有津液),都需要不断的流动运行,人体才有生气、身体才会健康;相反,血液(及所有津液)流速减缓,甚至停滞,就会出问题。那么,这个停滞的过程以及它所产生的结果,我们就称它为“瘀”。所以我们必须明白,“瘀”并不是仅指凝成团的多余的有害的有机物、自由基、组织液、血块、血管脂肪、内脏脂肪、瘤等,也包括比正常流动速度慢得多的血液(及所有津液)。从这个角度来说,“瘀”包括“瘀”和“滞”两个方面:瘀是已经成形的结果,滞是一个流速减缓的过程。
为什么会减缓甚至凝结成形?气不足,或者气本身被“郁”。众所周知,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事实上,一切津液都需要气的推动)。那么气不足,或气本身被郁之后,气对血液的推动力就被减弱,推不动了,就滞流了。这个跟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是一个意思。所有的汽车,或者说大部分汽车都快没动力了,大家都在减速行驶了,就容易造成滞流;有些车完全失去动力了,就会停下来,然后被其他车辆挤到路边;越来越多的汽车堆积在一起,就成了“瘀”。
怎么办?给所有的汽车都加满油、充满电,让它们都跑动起来!事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并不认同李佃贵教授在《中医浊毒论》中所讲的定义。他认为“湿为浊之渐,浊为湿之极”,也就是说,湿久成浊。我认为李教授是把概念搞混淆了,不管清痰浊痰,都是痰,所以不存在“清痰为湿,浊痰为浊”、“浊轻为湿,湿重为浊”之类的说法。
我认为,浊指的是人体内不能被正常代谢的代谢物(垃圾),这些垃圾包括水浊、痰浊、浊液、浊气等。它可能有形,也可能“无形”(当然,“浊气”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本质上也是“有形”的)。所以,浊包括某些痰、瘀、毒,但又不等于痰、瘀、毒。必须给它一个单独的“名份”。
这样说可能有点虚,举个栗子吧。我们吃了不容易消化、或者不干净的食物,胃胀或腹胀,就是平常说的肚子胀气;大家都知道这个是肠胃产生了浊气,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我们会放屁;但也可能放不出来,需要经过揉腹或服用消食、顺气、泻下的药物,才能把这个浊气排泄出来;而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时候出来的大便一般都不会很正常,所以这个大便里面含有了大量不同于普通粪便的浊物。所以这个里面,有作为“固体”的浊物,也有作为“气体”的浊气,甚至还有腹泻出来的作为“液态”的水样排泄物。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跟湿、痰关系不是很大,它就是因为食用了“浊”物而引起的一个排“浊”的过程。
当然这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我们再来讲“结石”。结石跟痰和瘀有关系,但是本质上关系不大。因为痰的本质是流动态的,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状态;瘀是液体在流动的通道上怠速形成的。所以结石并不符合这两条标准。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大量浊物堆聚凝结而成。泌尿系统结石,主要成分有草酸钙、磷酸钙、尿酸、胱氨酸等;肝胆系统的结石主要有胆固醇、胆色素等。这些东西很明显就是一些不能被正常代谢的浊物,沉淀堆积而成结石。如果非要把它归类为痰或瘀,我觉得是有点牵强附会。
还有一个痛风。我认为痛风是浊与毒二者互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来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在中医理论中,痛风称之为痹症,也称之为热痹症。古代医家在经典的《金匮要略》中称痛风为历节病。痛风的发病原因多是以湿热蕴结于关节而导致的红、肿、热、痛。所以,你看,湿热蕴结就成了痛风?问题是,你用清热祛湿真的能治好痛风吗?那些单钠尿酸盐晶体明明就是浊毒好吗?
为什么现在中医总让人诟病,因为我们的中医教材和教学本身就有问题,编写中医教材的专家很多都是“赵普将军”,自己可能都从来没治好过痛风,能对它有多深刻的认识呢?再说,你碰到不能解释的东西,就把它说成是“湿热”,这样让人背锅真的合适么?
“浊”包括有形之积,也包括无形之郁;它有时候包括痰、瘀,有时又单纯就是浊,它还经常与下面要讲的“毒”同时出现;看它的字形,水中生虫,就是污水呀,所以“浊”的本义就是指饱含泥沙杂物的污水,在人体内就是指一切人体所不需要、甚至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而且大部分时候液态、气态、固态、等离子态并存……所以你要我给“浊”下定义,我也说不好;再说我人微言轻,说了也改变不了教科书上的说法。我只是把自己的一点所感所悟记录下来,既是对自己学习思考过程的一个总结,也期待有一天碰到有缘人看到,会受到一点启发,如此而已。
李佃贵教授认为:毒邪在中医学中的含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药物的毒性、偏性。二是指感染性外科脓疡病症,如丹毒、肠痈等。三是指病因,包括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物质,“物之能害人者,如毒药、毒物之类是”。目前亦认为,大凡内外致病因素,当其致病性强,对机体危害严重者,便可称之为毒邪。
这个定义是个取巧之法,没有触及根本。
药物、食物、乃至空气中有毒的成份侵袭人体,这个当然是属于毒,这个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毒性侵入身体时当即作出的自然的应激反应(中毒),一是对身体有害的微量元素、毒素的累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慢性中毒)。
但是,理论上来说,“毒”来自六淫、七情等一切内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痰、瘀、浊等等一切之不足或太过,都可能日久化毒;所以有风毒、热毒、水毒、湿毒、痰毒、瘀毒、浊毒等各种毒;而且大部分时候,它们不是各自作战,而是沆瀣一气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形成更复杂更高级的“毒”。
李教授提到的丹毒、肠痈,本质是毒之所凑,在发之前,必有痰瘀浊,尤其是内痈,这一点更明显。李教授所讲的药物之毒性,对身体本身来说,其实不是毒,比如二甲双胍本身并不具有毒性(否则也不会被批准上市并大量应用于临床),但是它会诱发肾功能减退、肝功能下降、或大细胞性贫血等后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在降血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消化道不能正常代谢的浊物,这些浊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毒,从而对身体产生“副作用”。
很多的西药副作用基本都适合这个原理。
治疗癌症为什么要解毒?因为所有的邪,不管风、寒、湿、热、痰、瘀、浊等,都已转化为毒,不解毒就不可能解决癌细胞生长、转移的问题;因此治标必以解毒为主,辅以泄浊、化痰、祛瘀,治本必以补气养血、益气活血为主,辅以行气解郁。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毒的性质是不一定的,它可能是虚,也可能是实,可能在表,也可能在里,可能属寒,也可能属热,可能为阳,也可能为阴,可能有形,也可能无形。所以李教授讲“毒为火之极”这个观点,我是存疑的,很明显,火毒只是毒的一种而已。
所以我认为,“毒”的理论比六淫、七情、以及痰、瘀、浊都更复杂,它的成因、致病机理、所产生的后果,都更复杂、对身体的侵害性也更大。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我想也差不多把痰瘀浊毒讲清楚了。病因、病机、辨证理论弄清楚之后,治则治法就不是问题了,所以就多说了。
教材上有一些关于痰、瘀的理论,大家可以对照着看;我没有否定书上关于“痰”“瘀”的理论,只是作了一点小小的延伸和补充;而关于浊毒的理论,教材上似乎没有,目前最有名的就是李佃贵教授的《中医浊毒论》,但是我认为他的观点不够全面,所以写了这一篇,期待中医前辈批评指正、与广大中医同道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复兴讨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