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复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04|回复: 0

李太云:理论真的不重要吗?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152

帖子

15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34
发表于 2023-6-15 11: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cm1919 于 2023-6-15 11:42 编辑

(一)中医人成才的路径,基本上不外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中医药大学的高材生。这种人在学好学校教材的同时,博览群书,尤其是精研古籍,经过5-7年的系统学习,再到医院实习轮岗,再不断临床总结2-3年,基本上就可以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中医。当然这个比例是相当少的,不说万里挑一,至少也是百里挑一吧。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当然前提是要有基本的中医思维,那些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同学基本不在此列。
第二类是纯自学的。自学的中医人又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自己或家人身体原因选择学习中医,他们一般会从某一种病开始学,或者看《伤寒论》按证找方,或者看所谓的“偏方”“秘方”书,或者看一些名家医案书,找相似的医案来治病。我不反对个别人以此入门学中医,但是如果仅限于此,是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中医的。还有一种是出于兴趣爱好,觉得中医很厉害或者好玩,所以就想要学习中医,这一类大部分人会选择针灸或者中药某一方面来学,也有一小部分会选择全面系统的自学。系统学习中医的朋友会拥有比较全面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比较系统的中医思维与临床技法,这是成为一个明医的前提条件。这一类中医自学者当中,有一小部分会成为某个领域疗效很不错的佼佼者,尤其是第二种,个别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明医”。所以为什么学医这个初心很重要,第二是方法路径要对,不能第一步就走错了,尤其是不能老想着走捷径、抄近路。
第三类是家传或者师承的。家传的容易理解,父母或者祖父辈有人是中医,然后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中医,或者青少年时期对中医不屑一顾,成年之后觉得谋生不易,又回过头来跟长辈学习中医。师承包括很多种类型,传统意义上的拜师现在已经不多,到职业学校短期培训、到非正式的培训班短期学习也算是师承。家传和师承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不必夸大这种优势。有人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我一直反对这种观点。张仲景孙思邈傅青主黄元御张锡纯等古代绝大部分大医明医,几乎都不是祖传中医世家;而傅青主的儿子、张锡纯的儿子,或者其他大医明医的子孙,很少出现医术特别出色的。因为从治病的“术”的角度来说,只要认真学,就可以治一些病;但是从“医理”的角度来说,需要具备“一通百通”的基础,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才行。并不是祖上三代以上行医,他就比别人的悟性高,顶多也就是接触更早一点、经验更多一点而已。所以大家不必迷信所谓的“中医世家”。
三种途径,皆可成才。能否成为明医,一看用功的程度,二看悟性。我说的“悟性”主要包括拥有宏博知识结构,和选择正确的学习的路子,也包括培养正确的中医思维,还包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记忆力等。有些人很用功,但是缺少悟性,可以成为“中工”;有些人很有悟性,但是自恃聪明,不愿用功,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些人既不肯用功,也没有悟性,只是在“混碗饭吃”,这种人只要不坑蒙拐骗,也算中医;只有极少数人肯脚踏实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用功,加上悟性较好,最终才能成长为明医。

(二)
我经常跟同学们分享我自己学习中医的经历和感悟。
在我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一本书对我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中医的大门,不敢说登堂入室,完全领会了中医的精髓,但是至少算是进了中医的门。这本书就是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跟大部分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一样,读了很多书,但是懵懵懂懂半懂不懂,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直到十年前读到这本书,我瞬间就觉得自己像是“开悟”了似的,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就像佛陀在菩提树下苦坐七天七夜突然悟道的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因为我天生资质愚钝,至今也未能成为得道的明医,但是对我自己来说,当时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很大的进步。那么《四圣心源》到底讲了些什么?讲了一个宇宙和人生的普遍的道理。黄元御提出了一个“圆圈”的理论,后来彭子益给这个理论取了个学名叫“圆运动”,我又参考现代物理学给这个“圆运动”加了个注解,认为“圆运动”的本质是“螺旋状运动”。现代物理学概论中的“弦”理论、“振动”理论,都是“螺旋状运动”的侧面投影,而“螺旋状运动”的正面投影就是圆。整个宇宙是在螺旋状运动,黑洞是螺旋状运动,银河系是螺旋状运动,太阳系是螺旋状运动,地月系是螺旋状运动,细胞是螺旋状运动,粒子是螺旋状运动……宇宙间的万物,包括物质、能量、信息、暗物质、暗能量,都遵循“螺旋状运动”规律。这就是《四圣心源》给我的最重要的启发之一。所以我一直说它讲的这个“圆圈”理论,是最接近宇宙普遍真理的一个理论。因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只能是慢慢靠近真理,所以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四圣心源》这本书跟其他很多古代医书一样,“理、法、方、药”齐备,然而在我看来,它的核心全都在于“理”。自古以来中医人就说“医贵明理”,这个“理”包含哲学层次上的“道(理)”,当然主要还是指“医理”,它还包括逻辑学上的道理。明白了“理”,就明白了“法”,“理、法”都明白了,“方、药”就根本不是问题,这些只要有学过《伤寒论》或者《中药学》《方剂学》的人都没有问题。所以我始终认为,在整个中医体系里面,“理”才是核心、重点和难点,只要“理”通了,就会一通百通。

我跟很多朋友学医的路径不太一样。大学的标准教材让我学习了“散装”的中医知识,上百部的古籍经典让我学会了中医“整体”思维,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甚至文学名著让我拥有了广博的知识结构,而《四圣心源》则打通了我学术思想的“任督二脉”。所以并不是“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而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路径让我得以进入中医玄妙之门。

(三)
低头赶路的人很多,一边低头赶路,一边不忘抬头看天的人很少。民间中医习惯于低头临床,而轻视理论研究。这一点恰好跟学院派相反:学院派中医在学生时代是只会理论,不会临床;在毕业多年以后,有一些成了真中医,有一些成了假中医,有一些走上纯理论之路,整天只会写论文或讲课,临床疗效越来越差。
公众号后台会经常收到一些反对我研究理论的留言。对于这些观点,我以前会跟他们讲道理,后来都懒得回复(或者说争论)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我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认知层次。而且有些人根本就是在为自己疏于学习、或者说懒于学习找借口。对于拿着“祖传秘方”治病的人来说,他懂不懂医理都不影响疗效;对于专门使用针灸的中医来说,他学不学《伤寒论》都影响不大;对于专治某一方面疾病的中医来说,医理有没有全部弄通,对他可能也影响不是很大。古代的那些名医大医,为什么青史留名?没有一个不是精通医理的。甚至不只是精通医理,而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深有研究,把整个宇宙人生的“理”都给弄通了,这样的人,不成明医几乎都不可能啊。
没有任何人敢否认,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新中国。明白了这个因果关系,你就不会再问,理论重不重要这样的问题了。
没有理论指导,我们的祖先不可能发明针灸;没有理论指导,中医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系统医学;没有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气功这么玄的东西出来;没有理论指导,不会有原子弹爆炸,也不会有火箭升空;没有理论指导,就没有杂交水稻问世,也不会有蛋白粉之类的产品出现……
中医需要理论指导,中医复兴同样离不开理论。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路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当时的有识之士四处寻找能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直到《共产党宣言》来到中国。中医复兴现在已经到了历史紧要关头,急切需要合适的理论来统一认识和行动。
《李太云说中医复兴》,就是为中医复兴提供一点草根理论,也是最接地气的复兴理论。因为国家和很多中医界的名人都讲了很多关于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理论,但是作为一线的民间中医,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复兴的系统理论,我可以算是第一个尝试的人。虽然我的理论不一定有多么成熟,但是至少是来自于实践的、可行性比较强的理论。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复兴理论与民间中医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实现中医复兴的最佳途径。(民间中医李太云,2023年6月4日于泉州中约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复兴讨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