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第四部分“重点任务”的第二条是:
加强中医药文化时代阐释。实施中医药经典普及化项目,挖掘阐释名医名家、经典医籍、传世名方、道地药材、非遗项目等中医药经典元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参与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出一批品牌活动和优质产品。实施中医药文化精品图书支持计划,鼓励引导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推出一批面向不同受众的精品图书和数字读物。
官方文件事无巨细,讲得确实很详细周到。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时代阐释,翻译过来就是,主要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是普及中医经典,包括经典医书、经典方剂、道地药材、古代名医大医等内容,用现代人乐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与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步是支持出版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的书籍,要求跟前一项相似,要用现代人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现代语境的问题,也是在《李太云说中医复兴》第310页《中医普及与文言文翻译问题》里面已经详细分析过的问题(全文约6800字),而且当时就这个问题跟已故的王世保先生有过犀利的对话。
我的观点没有改变,我依然认为,把古代经典用现代语境表达出来,依然是非常迫切而必须要做的事。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人,大部分不懂文言文,传统文化基础比较差,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早已被“科学”洗脑,说得难听一点,大部分人是只懂“科学”,不懂文化,只有知识,没有文化。
那么面对这样的时代、这样一群人,我们就放弃传播中医文化吗?当然不行。
毛主席说,舆论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现在的舆论阵地,就是几乎全部被西医资本利益集团把持着,好不容易有了自媒体这个阵地,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
所以,把经典医书、经典方剂、道地药材、古代名医大家等内容整理筛选出来,然后用现代人乐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与语言表达出来,
并且形成文化成果编辑出版,向行政系统、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各条战线推广,争取在舆论战线形成局部优势。
经典医书包括哪些?四圣之书,当务之急是要把四圣之书普及开来。除了四大经典、四小经典,还有我在《影响中医的50本书和60人》(详见《李太云说中医复兴》第304页)中列出的书单,这些都是经典,都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怎么才能普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是不可能普及的,需要把它翻译成现代语境下的“科学”语言,只要义理不变,用什么文字都没关系,佛祖说法的时候随时都是善巧方便,为什么中医经典就不能翻译呢?
哪些是经典方剂?《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经方,部分应用非常广泛、知名度极高的时方,都是经典,可以像日本那样把它们做成成药,推向市场,老百姓爱吃中成药就吃中成药,爱吃西药就吃西药,让市场决定,而不是以行政审批的方式限制中成药面市。
中药材,尤其是道地药材,是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资源,不能让外资渗透或控制。可惜有的地方好像在比赛看谁更会卖国似的,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啊!
古代名医大家的故事,就数罗大伦讲得最好,我们要把这些故事拍成电影、电视剧,要经常向学生和年轻一代讲这些故事,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大医精诚,什么叫家国情怀,什么叫仁心济世。
用故事的力量纠正当代人的价值观,用传播的力量重塑一个民族的精神。
所以,国家这份文件,客观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落实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需要千千万万中医从业者、中医爱好者来共同推进,这是一份千秋伟业!
我们今天塑造什么样的中医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弘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倒推过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复兴,文化复兴需要中医复兴,中医复兴需要宣传推广中医经典,经典主要包括人、书、药、方,即古代名医大家、经典医书、道地药材、经典方剂等。
当然,除此之外,还是中医适宜技术、日常养生等内容,更是中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看起来不像前者那么高大上,所以国家文件中没有提及。
所以任何一件复杂的事,解构之后就知道该怎么一步一步去做,怎么积硅步以致千里,怎么聚沙成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成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民间中医李太云,2023年6月27日于泉州中约堂中医馆)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第四部分“重点任务”的第六条是: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每年度打造一组中医药文化传播专题活动,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大赛、文创大赛、短视频征集、文化精品遴选、悦读中医等系列活动。支持中医药动漫精品创作,打造以“灸童”为代表的中医药动漫IP,推出系列产品。引导中医药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优质的中医药题材文学作品、舞台艺术作品、美术作品以及纪录片、专题片、影视剧等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支持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台策划制作中医药专题节目。这一条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事情只能靠国家推动去做,很多事情是我们想做但做不来的。比如中医知识大赛、文创大赛、纪录片、专题片、影视剧、舞台艺术、动漫、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专题节目等,这些是需要国家推动实施效果才好。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是我们能做的,比如短视频、悦读中医、中医文学作品等。比如2014年1月出版的《大食医》,就是文泉杰(文小叔)沉淀五年创作出来的中医养生类长篇小说,一经推出即受到广泛欢迎。本人也曾于2017年出版《在杏林中修行》一书,虽然当时是第一次出书,自己感觉并不满意,所以没有进书店或上网销售,仅在微信朋友圈推广,但是当时印的2000册也很快就卖完了。说明中医类的书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今年5月,新书《李太云说中医复兴》,一本大部头书出来了,将近50万字,厚厚的一本。同样只有微信圈子里的朋友可以买到,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中医,支持中医复兴。现在也有很多优质类的中医类视频号、抖音号等,有很多优秀的短视频内容。当然,由于这些自媒体平台审核原因,很多中医类视频无法上传,只能传播生活养生文化类的视频,比如抖音就是一个被西方资本控制的平台,对中医极其不友好。微信群里有各类读书会,我们去年也组织了“神农中医经典读书会”,越来越多的中医爱好者加入了悦读中医经典的行列,我认为这对推广中医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对于官方举办的中医文化或竞技类的活动,我们一般普通人比较不容易接触到,大部分时候只仅限于学校、医院和医卫系统公职人员参与,所以这类活动对推广中医药文化,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促进作用。
民间组织的中医夏令营就是一种很好的中医药文化活动。据我所知,广东罗浮山每年都会组织中医夏令营,此外,山西运城也有类似的活动。我们今年也组织了第一届公益性夏令营,后面很有可能会长期化,每年寒暑假定期组织。影视作品是中医药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老中医》《大明劫》《河间圣手》《法医宋慈》《皇甫谧》《天下第一针》《医痴叶天士》《医者童心》《神医喜来乐》《后浪》等中医类影视剧深入人心,对推广中医都起到了正面作用。由广东小象影业出品的中医电影《东方密码》已获国家电影局备案,据悉目前投资已经到位,电影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是一部讲述正宗传统的民间中医的电影。本人有幸参与剧本修改,并创作电影歌词,电影很快将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联合摄制。这是中医界的一件大事、好事、喜事!听说《人民中医》也即将开拍,这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不过我担心的是,民间中医可能将在其中“隐身”。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冠以“人民”二字的,很有可能会脱离人民。《本草中华》《本草中国》是近些年来非常优质的中医类纪录片,我是反复看了数十遍。希望国家多推出一些这种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质节目。同时,中医类的歌曲(流行音乐)也非常重要。这些年来,还没有出现过现象级的中医类歌曲。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词作者必须懂中医,对中医极富感情,才能写出好的歌词,二是要有知名歌手来演唱才能让歌曲流行起来。去年我作词的《中医颂》,由原创型歌手林落樱谱曲并演唱,目前可以算是中医类歌曲中相对比较专业的歌曲,在中医圈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希望大家能多多传播,让它成为中医界的代表歌曲之一。(各大音乐平台均可播放或下载)我们都是草根阶层,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民间中医,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努力,中医复兴就会更有希望,人民健康就会更有保障。(民间中医李太云,2023年7月1日于泉州中约堂)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第四部分“重点任务”的第五条是:
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中医医疗和科研机构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建设高标准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遴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增至150个,建设50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推动网上场馆建设,实现“云游基地”“云观展”,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功能。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力度。
国家文件将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的主体定位给到了中医药院校、中医院和中医科学研究机构。这些单位和机构是有很大的优势,首先他们有人,也有钱,所以他们应该去做这事。
但是这些单位和机构,有多少具备真正的中医思维的人,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能绝大部分都是西化思维,都是不中不西的中西结合分子。这些人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时候,到底会传播一些怎样的中西结合思维呢?我们拭目以待。
以我看,如果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一些真正有中医情怀、有传统中医思维的人,可能效果好得多。比如文小叔(文泉杰)、赵伟民、姜威、赤脚等人,包括本人李太云,我们这些有中医情怀、有中医思维的人,我觉得可能对中医发展更为有利,对百姓健康也更为有用。
文件将目标定得“高”,要求建设高标准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其实高标准的意思大部分时候是不接地气,远离群众,脱离实际。花很多钱,做很多的形象工程,迎合上面的“口味”,符合上面的标准,充实了部分人的口袋,然后实际上没什么鸟用。
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的主要受众是普通百姓,是每天忙于生活的家庭主妇或上班一族,不需要多高大上的传播平台。所以我觉得标准“低”一点可能反而更好。
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多传播一点接地气的中医药文化,努力推进中医家庭化,生活中医化,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可能比花巨资打造高标准平台更好。
文件设定了具体目标:15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50个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以及线上平台。这200个的具体项目搞下来,随便算一下都至少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小目标”。
我当然支持,别说200个项目,最好建2000个,平均每个县建一个,反正不是花我的钱,反正咱们国家有钱。
这200个项目建好之后,有多少人能经常进去?哪些人能经常进去?估计大家心里都有数。别说农村的学子,就是城里普通家庭的孩子,有几个能关注到、有时间去?就像那些现代化时尚的高科技场馆一样,只是少数孩子的乐园。
如果把这些钱花到农村和基层去,效果会怎么样呢?比如泉州有一个泉淮社区,他们在小区里面搞百草园种中药,建百草书屋教中医,设互助艾灸室推广医养结合……这样落实到老百姓身边的项目,是不是更好呢?
当然,国家愿意拿出这么大笔资金来发展中医、弘扬中医文化、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总之是好事一桩,我们首先是非常感谢,也非常支持。
只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更有效的花这些钱、更接地气地宣传推广中医,让中医药文化更直接更便利地触达更多的基层群众。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做所有的事情都喜欢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形式大于内容,面子多于实惠,赞美胜于批评。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历史上有一位在位六十年的皇帝就非常喜欢这一套。我们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学习毛主席艰苦朴素、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作风,才是民族之幸、百姓之福。(民间中医李太云,2023年6月28日于泉州中约堂中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