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去年4月苏州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约,联合在苏州设立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设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主干学科,以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主体,以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培养少而精、广兼容的中医药人才。
昨天,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项目选址在苏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网站公示截止日。根据公示的地图显示,大学位于苏州吴中区临湖镇园博园东北角。该地块位于太湖边,附近是太湖园博园以及民宿区,风光秀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一听这名字就很高大上,很“科学”,但是作为一线临床的民间中医,我觉得有必要给这所新建的大学提点建议。
几十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为国家培训了很多中医药人才,这个功劳不可忽视。
高等院校的中医学子最大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全面、基础扎实。一个七年制的研究生,几乎可以说所有跟中医学相关的主要课程全部学了一个遍,知识面是非常广的。一般来说,民间的中医不可能这么全面,不管你自学能力有多好。因为自学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都会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而大学的课程一般来说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就不用学(选修的除外)。
而且中医药大学的学风、校风一般都会比较好,摸鱼打混的情况比其他大学相对来说可能会比较少,而且中医药学校的考试基本上都是真刀实枪的考试,不会说走走过场就算了(所以不是真正爱好中医、喜欢读书的人,最好还是别去读中医药大学,怕进去容易混起来难)。
但是学院派中医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的中医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后不会看病,甚至连感冒都看不好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我们应该深刻反省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的中医院校教材是有很大问题的,表面看起来“分科”是“科学化”,是细化、系统化,实质上是把中医学活生生的给拆坏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就是“整体论”,而我们的教材恰好违背了“整体观”,细分的结果是每个老师只讲授自己的专业知识,缺少各学科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在的教材表面上看很“科学”,把中医分为基础理论、诊断学、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几十门专业课程。中医是一个整体,被肢解之后的中医,还是传统中医吗?
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迷茫,老师只能“传道、授业”,却无人能为他们“解惑”。这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所有的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只要是真正好学的勤于思考的,几乎都会有这种困惑。他不知道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用、要怎么用? 大部分老师本身就是“学院派”“理论派”,毕业之后直接就成了老师,临床经验非常有限,有些甚至约等于零,就算有一点临床经验,也解释不了各科相互的关联、以整体观念来教育学生,也教不过来,因为其他课程有其他老师教。 而学生又是每个人理解能力、悟性、记忆能力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困惑也不一样。所以学生缺少一个这样能真正“解惑”的老师。
最后,中医院校所谓的实习,其实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临床”,不能称之为“实习”。实习是实地学习、实践练习,但是中医毕业生的实习,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和临床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而目前还没有人在这个距离之间找到沟通的桥梁。
为什么说“高手在民间”?因为几千年来,民间中医基本上都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的,师父长年累月“手把手”的教,徒弟苦练基本功,长期临床大胆实践,师父再悉心教导的结果。
中医院校重文凭、重证书、重理论与实验、轻实习与临床,重官方、轻民间,与民间中医作出清晰的切割,主动放弃了学习民间中医优秀的医技药方的机会,反而花大量时间去学习西医技术,变得不伦不类。
因此,我建议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为中医传承发展开辟一条新路线,为五千年的中医续慧命,为天下百姓积万世功德。
第一、教材。以四本标准教材为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它们的经典注解版及补充读物。 前两年学《黄帝内经》,包括相关注释及补充读物如《难经》《类经》《针灸大成》等,适当增加《古代汉语》《人体解剖学》等课程; 后两年学《伤寒杂病论》,包括相关注释及补充读物如:《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该书为清代官方中医教材)《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第五年在老师指导下临床(而非目前的这种实习)。 同时建议大幅削减西医课程和其他与中医关联性不强的课程,比如英语等,集中精力加大中医经典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
第二、教学模式。前两年学习内、难,并掌握针推技法;后两年学习伤寒、本草,全面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基础;最后一年跟师实习,一个老师带3-7名学生实习,由学生直接出诊、老师从旁指导把关;临床水平不够的,不予毕业。
第三、师资。所有老师不管什么学历,都必须至少从事临床五年以上方可任教。把民间中医请进高校的讲台,让真正有水平的民间中医的医道医术得到传承和发扬,对中医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第四、招生。有兴趣者都可以学,不必非要高考达到多少分数线,实行“宽进严出”模式。
这样一来,有几方面的效果:
一是老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体验、心得与教训,才能真正教些有用的、正确的东西给学生,基本做到每一味常用药都知道它的真实性味、每一个常用穴位都知道针感如何、每一个常用的方剂都知道它的疗效; 二是经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马上独立给人看病,悟性好的三年之后就可成长为一方明医; 三是这样才能传承正统的中医思维,才能守正和发展中医。
这些年来,中医一直抬不起头,归根到底是在中医的教育上输了,目前的中医界,是真的“缺人”啊。希望我们这所新的大学,能带领整个中医界反躬自省、刮骨疗毒、奋起直追。
最后,重点,将医德教育放到首位来,让“大医精诚”的思想融入每一个医学生的血液!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习中医的最终目的,是在治病救人,而不是去实验室做实验,所以一定要鼓励多实践,这是提高知识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不二法门。(李太云,2022.4.22于泉州中约堂中医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