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复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97|回复: 0

李太云:福建名医陈修园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149

帖子

151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19
发表于 2023-6-15 11: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cm1919 于 2023-6-15 11:40 编辑

公元1753年,癸酉鸡年,乾隆十八年。中国历史上非常普通的一个年号,这一年,中国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大事发生。这一年,温病学奠基人叶天士(叶桂)已经去世七年,著《伤寒贯珠集》的尤在泾已经去世四年,儿科大家陈复正已经去世两年,这一年,与叶桂齐名的温病四大家之一的薛雪已经72岁,大名鼎鼎的徐灵胎(徐大椿)刚好60岁,著《重楼玉钥》的郑宏纲时方26岁,著《通俗伤寒论》的俞根初才19岁,后来成名的赵学敏此时年仅17岁……而外科学家高秉钧还要2年后才出生,温病大家吴鞠通要5年后才出生,另一位温病学家王孟英还要55年后才出生……这一年,清代官方医科标准教材《御纂医宗金鉴》已经正式出版11年。这一年,黄元御48岁,二月,著成《长沙药解》,五月,完成修订《伤寒悬解》,七月,完成校定《金匮悬解》,九月,完成修改《四圣悬枢》,同月为著述修改长达五年时间的《四圣心源》写下自序,大功告成。这一年,陈修园出生了。

(一)
陈修园,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人,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其父陈廷启,号二如,早逝。其祖父陈居廊,字天弼,博学通医。陈修园自幼敏慧,受家庭熏陶,他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努力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字宗玉)为师。1754年乾隆十九年三年,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率部归降清廷,第二年又叛清。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二月,清军攻打准噶尔部。七月阿睦尔撒纳逃往俄境。大小和卓之乱起,清廷派兆惠率军进计,两年后天山南北路皆平。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文字狱迭起。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八岁的陈修园中秀才,后入福州鳌峰书院,受业于山长(校长)孟超然,学业更为精进。苦攻经史之余,还钻研医学,专心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颇有心得。见原书文辞深奥,遂加以浅注,或编成歌诀,著《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传世。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长途跋涉,从沙俄重返祖国。九月,渥巴锡等在热河行宫朝见弘历。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再次发动反清斗争,清廷命温福等往攻大金川,到1776年正月,大金川索诺木出降,大小金川之役结束。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第一部《四库全书》修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39岁的陈修园参加乡试(中国古代省级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中举人。翌年,他赴北京参加会试(中国古代会集各省举人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进士不及第,寄寓京师,适遇光禄寺卿(光禄寺长官,掌祭祀、朝会、宴请慰劳之事)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汤水不进,群医束手无策,陈修园投以大剂,使伊朝栋霍然而愈,于是名声大噪,一时找陈修园看病的人盈门塞巷,络绎不绝。后又为大学士和珅治病,药到病除,于是和珅想延聘陈修园到家中授读,并答应推荐其为太医院院使。陈修园内心鄙视和珅为人,坚决推辞不就,托病南归,回到长乐任吴航书院山长。


1795年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帝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定明年继承皇位,改元嘉庆。1796年嘉庆元年正月,举行授受大典,颙琰即位,尊弘历为太上皇帝。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爆发,九年后失败。1799年嘉庆四年正月,弘历卒,处死大学士和珅,籍没家产。嘉庆三年(1798年),45岁的陈修园来到泉州,主讲于泉州清源书院。他不但把研究四部中医经典的体会传授给学生,而且大力呼吁其他医学家也应对这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当时,听他讲课的人很多,来自全国许多地方。嘉庆六年(1801年),48岁时再入京会试,仍不第,后遇大挑(从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挑选一等的任官),签发直隶省(今河北省)保阳(今属保定市)差次(候补知县)。同年夏天,瘟疫流行,陈修园悯念民间患者多为庸医所误,便采集时方,用浅显的韵语编成《时方歌括》,教医家依法施治,救活了很多人。直隶总督熊谦患痹症,手指麻木,延及臂腕,如不早治,必至中风,陈修园教以常服“黄芪五物汤”,并开方补肾养肝,熊谦病遂愈。其间,他还治好了当地妇女的阴挺症(即子宫脱垂)。


嘉庆七年(1802年),陈修园因母丧丁忧返里,居家五载,专门从事治病和医学著述。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回保阳服官。时吏部郎(吏部官员,主管选举之事)谢芝田头项强痛,身痛,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药表无汗,反而烦躁,六脉洪散。经陈修园处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剂而愈,愈后夜间虚烦不寐,又投以栀子鼓汤饮服,病不再发。嘉庆十五年(1810年),陈修园奉命到高阳办理赈灾事务,路过天津时,一位名叫丁攀龙的人来访,陈修园见其气色青黑,警告之:你得的是水肿病,要赶快医治,再过二十天便来不及了。丁攀龙不信,到期果然病发,过中秋后更见严重,来请陈修园诊治,陈修园指出:根据病情,现在只有用“金匮十枣汤”医治了。但群医不赞同,乱投药方,结果丁攀龙不治而亡。陈修园特记录此事,供临床辩症不精者引以为戒。嘉庆十七年(1812年),59岁的陈修园改任署理(暂时代理)磁州(今河北磁县)事务,第二年,转任枣强知县,五年后,代理正定知府(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虽公务繁忙,但在公余时间里仍不断撰写医书,为人治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66岁,陈修园以年老请求退休,在福州嵩山井上草堂讲学,并继续研究医学,为人治病和培养医学人才。当时有琉球国主患风症,医治无效。正好国使吕凤仪路过福建,看到陈修园著的《伤寒论浅注》等书,得到启发,便拟一药方差送琉球国主,一服即愈。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颙琰卒,旻宁继位,改元道光。1821年道光元年清廷重申禁烟令,严禁在澳门、黄埔囤放和售卖鸦片。道光三年(1823年),陈修园病卒,享年70岁。


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福州人,时年45岁)为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作序:陈修园先生精岐黄术,以名孝廉宰畿辅,晚归里中,与先大夫结真率会,余尝撰杖侍坐,聆其谈医,洞然有一方见垣之眼。窃谓近世业医者,无能出其后也。行生在官在乡,用其术活人,岁以千百计。况著书以阐前人之旨,为业医者之釽槻,其功岂浅鲜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鸿年(福州人,福建省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时年37岁)为陈修园《女科要旨》作序:吴航陈修园先生儒也,幼读岐黄,语即精其理,一切时医之论,能力穷其非,引而归于至正。咸丰六年(1856年),吕佺孙(时任福建巡抚)为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作序:今之术岐黄者,果能默会精审,互相参校,其裨益良不浅也。



(二)
陈修园重视继承古代医学优良传统,并能在吸收古代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印证补充,特别是对《伤寒论》研究最深,其晚年著成的《伤寒医诀串解》,概述了三阴三阳、六经辩证及遣方用药的演变规律,使后学有规可循、有法可守。对水肿、淋病、奇恒痢、误汗辨症等所作的医案也有独到见解。陈修园不但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有很大成就,而且其治学主张也很有见地。他认为学医应从浅到深,由简入繁,倾向于医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鉴于古代医书词句艰奥,义理深邃,常使初学者望洋兴叹。因此,他的医书,在写法上深入浅出,文字清新流畅,且多赋以韵脚,或作成歌括,易读易记,是中医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问世以后便广为流传,近两百年来经久不衰,对中医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陈修园居官从医,不仅著作等身,且课徒授学,受业于陈氏之门获其薪传而著书立说者,达二十人之多。其子陈蔚、陈元犀,孙子陈心典、陈心兰和学生周易园、黄奕润等均以医名世。陈修园作为我国清代杰出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有口皆碑,当之无愧。
陈修园生活的时代,不少医者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陈修园感到这股轻视中医基本理论的风气是不正常的。为了扭转这股学气,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修园告老还乡,在福建省嵩山井上草堂讲学,不但把他数十年来研究这几部中医经典的体会传授给学生,而目,大力呼吁其他医学家也应对这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来自全国许多地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陈修圆宗于《内经》、《伤寒》等经典著作,他对古典医籍的钻研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因此他的书籍正统、规范。他还长期从事中医的普及工作,将中医知识通俗化,为后学开启了登堂入室之门。陈修园是遵经派,明白《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夫医家之于内经,犹儒家之于四书也。日月江河,万古不废"。


在医学教育方面,陈修园特别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定向作用:"医学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因此,《南雅堂医书全集》具有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心,博采众家之所长的整体结构。这套书内容比较完备,包括了经典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药物和各种病症的治疗;写法上深入浅出,又多从临证需要出发,切合实用;文字清新流畅、浅显通俗,且多赋以韵脚,或作成歌括,易读易记。
因此这套书利于自学,是中医普及教育的理想教材。无怪其问世以来便广为流传,近两百年中好评经久不衰,对中医教育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要知道,到清代中期,历代中医典籍已经汗牛充栋,授徒的中医们各自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选择授徒的课本,官方并无统一的教材。乾隆四年(1739年),一批医家在乾隆皇帝的御召下用三年的时间编撰成了《医宗金鉴》。这是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共有48册,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各科的疾病治疗方法。这套书平正朴实,强调基础和应用,是官方出版的医学教材,也是皇家的太医院医学考试的标准参考书。这套书出版时(1742年),陈修园还没有出生。因此,陈修园的《南雅堂医书全集》是在《医宗金鉴》这样一套权威著作的对比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个人专著的。


在临床治疗上,陈修园长于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杂病,不喜用寒凉滋阴的药物。如他自己所说:“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是误人。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弃者列”。他虽然承认滋肾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汤等寒凉方剂能培补生气,是治疗“痨门”(肺结核一类消耗性疾病)不可少之方,但也只能暂用。而对保元方、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归脾汤、附子理中汤等温热方剂则大赞其“补虚退热,进食除疾”、“益精气,扶元气”的功效,有“补火以致水之妙”。他特别反对张景岳“杂沓模糊”的“混补”之法。
陈修园五岁的时候,黄元御驾鹤西去,如果他们两位是同时代人,一定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对“四圣”之书都深有研究且推崇备至,他们都勤于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正信”的医道。他的书有一个特点,特别着重于说“理”,他教授学生的时候,从不教学生什么病用什么方、什么方可以治什么病,而是反反复复讲授医理。在这一点上,我想我受陈修园老先生的影响非常大。

(三)
福建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2022年5月公布的《福建省中医药条例》“中医药传承与人才培养”一章中特别提出,要“挖掘、整理、传承董奉等本省历代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和传统技术”。位于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的“杏林始祖董奉草堂”,目前已成为首批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长乐区正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挖掘董奉文化。董奉草堂内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照壁、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建安“三圣医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董奉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如今,陈修园与董奉,两位相隔1500多年的中医圣手,相聚一堂,默默地看着中医的沧桑沉浮,默默地看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主权旁落,看着我们这些后人的所作所为,却一言不发。是啊,能说什么呢?都是劫啊!(民间中医李太云,2023年6月8日于泉州中约堂中医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复兴讨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